繁簡體都是中國字 綠營不必神經過敏
(2009-06-10 16:17:17)
标签:
马英九简体字繁体字汉字绿营两岸文化 |
分类: 时评 |
“識正書簡”就是認識正體字,也就是繁體字,書寫用簡體字。其實,馬英九的這個提法已不新鮮,大陸專家早有同樣的說法。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甯等許多大陸語言學家都積極主張“識繁寫簡”,方便文化的傳承。
文字本來只是一種工具,繁體字和簡體字是漢字的兩種不同的形態,其核心並沒有因為書寫不同而有所改變。馬英九提倡“識正書簡”,目的在於方便兩岸甚至海外華僑華人之間的交流。但馬英九的這一個倡議,卻遭到綠營的炮轟,民進黨“立委”蔡同榮批評說,這是馬英九執行其配合大陸對台“漸進式文字統一”的“文教統戰首部曲”;綠營“立委”潘孟安痛斥,馬英九開始進行“文化統一”,“要臺灣人漸漸變中國人!”(博主批註:潘孟安說了一句廢話,臺灣人本來就是中國人!)
本來是文字方面的話題,但綠營的神經質特質,卻立即上升到了“統獨”的高度橫加指責。實際上,無論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都是中國文字,也稱漢字。兩種文字形態只是在筆劃和書寫上存在一些差別,並沒有本質的不同。
民進黨執政臺灣時期,阿扁一直推行“去蔣化”“去中國化”,以此製造文化的混亂。但想一想,無論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都是中國字,無論是臺灣官方語言“國語”,還是臺灣方言“閩南話”,都是中國話。以中國字和中國話宣稱要去“中國化”,只會在去“中國化”鬧劇中,越發顯示“中國化”,使人貽笑大方。還有更搞笑的,一心想要去“中國化”的阿扁,據說執政期間簽署的文件,有時候就用的簡體漢字。
無論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都是中國字,無論是大陸文化還是臺灣文化,都是中國文化,即使所謂的“臺灣話”,實質上就是閩南話。大陸與臺灣文化一體,不可分割,也無法割裂。對於漢字的認識和書寫,並沒有綠營所說的那樣子的政治層面的意義。大陸雖然實行簡體字幾十年,但在日常書寫漢字時,很多人還都用的繁體字,特別是書法家,儘管字跡龍飛鳳舞,但作品中常常也是繁簡結合,以繁為主。
兄弟把這篇文章轉換為繁體字,相信絕大多數的網友,還是可以識字閱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