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化”的力量
(2010-05-28 21:32:33)
标签:
育儿内化社会建构主义即把合约健康 |
分类: 资源取向咨询 |
“外化”的力量
——当事人应用“外化”有感
魏钧
“外化”是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的叙事心理学的概念,要说“外化”首先得提到“内化”,“内化”是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就是按照社会文化的标准和意识来诠释人的行为的过程,即把问题看成人的一部分,如:孩子想尽办法吃糖,我们会说他嘴馋;孩子早晨不愿意起床,我们会说他懒;自己的情绪容易随着外在事物或人的变化而冲动,我们会说自己脾气不好,或脾气暴躁。听起来都是些关于人的总括性的评价,当我们这样评价人或自己的时候,也就把问题和人或自己捆绑在一起了。而“外化”是与“内化”相对的概念,是把问题和人分开,把问题看成是社会文化的产物,而不是人本身固有的,即把问题拿出来,让它“活”起来,这样人就可以和“问题”战斗,人能让“问题”活起来,也能让“问题”死去,人成了“问题”的主宰。当然,把什么外化,怎么外化,是个“学问”,也是“艺术”。下面是我的当事人从她的角度谈外化的作用,《“外化”的力量》这个题目和下面的内容都是当事人的亲笔,这是她的智慧和经验,在这里,我代表自己和我的博友向她致敬,并对她的分享表示感谢!
今天与魏老师约谈后,对“外化”这个词印象颇深。它让我有一种发现新大陆般的喜悦感,惊叹于竟然有这么一种巧妙的方法,而我一直以来对它一无所知。喜悦之余感叹人生真的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地学习。
对于“外化”这个词,我并不知道它确切的定义,好象魏老师也没有讲,又或许讲了我没有抓住。其实定义并不重要,魏老师讲的例子让我好象一下子对这个词有了感性的认识。当时我正向他讨教孩子教育的问题,感慨对待孩子的“度”很难把握,太严了怕扼杀其个性发展,太松了又担心孩子会不会长“歪”了。魏老师教我使用外化的方法。
举例说明:假如你与孩子的“合约”是每天最多只能吃两块糖(很多家长会与孩子使用合约),但是这一天孩子吵着闹着非得要多吃一块(想一想,类似的情况真的经常发生,与孩子订立合约不难,难的是双方都彻底执行),这时候你会怎么办?我想我可能会是这样的母亲:坚持界线,说好了两块就是两块,说话要算数;还会讲一堆的道理,比如吃糖太多对牙齿和眼睛不好等等。魏老师的方法是:首先肯定孩子是好的(对人的接受和肯定),能够一直信守约定;然后把坏的东西外化出来,比如这时可以说:“我猜你肚子里的蛔虫又嘴馋了!(注意:是虫子馋了而不是孩子馋了)它尝到了甜味,现在还想要,要不要满足它们,把它们喂大?”孩子肯定不想,那该怎么对付它们?对,饿着它们!或许孩子会提出来明天后天都不吃糖了,把它们馋死!试想一下,这么一场激烈的对抗,如果一味的讲道理、强硬坚持、甚至训斥,可能会是一场小孩哭、大人烦(累、吼)、人仰马翻的结局。而如此一灵活变通,却是这么轻松愉快地化解了。
这种外化的方法,总结起来可能就是这么几个要点:1、充分肯定人是好的;2、运用灵活的变通,把坏的东西外化出来;3、调动敌忾之心,把坏的东西克服掉,问题得以解决;4、再对3的行为加以肯定,强化好的东西。
其实外化的方法可以引申到很多地方: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你可以说:那个淘气的猴子又跑出来捣乱了!
当孩子早晨赖床的时候,你可以说:那个小懒虫又想让你听它的话!
当孩子萎靡不振的时候,你可以说:好象有一只灰鸽子钻进你的心里了,试一下把它抓出来扔掉,扔得远远的!
……
其实我们成人何尝不需要“外化”这个方法,每个人心中可能都会有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说容易紧张、脾气暴躁、悲观厌世、嫉妒、偏执、自负等等,当它出现的时候,我们不知不觉被它俘虏。即使你很幸运,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积极想办法克服它,更多的情况是意识到它的存在反而加剧我们的沮丧,从而使情况变得更糟糕。这时候,我们有必要试着把这些负面的东西外化出来。就我本身而言,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或者说是一个习惯以悲观的心态思考的人,当我照镜子的时候我看不到整体的美,而只是盯着或是有意寻找局部的不完美;当我考第二名的时候,我只盯着第一名,我不如他。我早就意识到自己有这方面的问题,但是我真的改不掉,这着实令我烦恼。魏老师帮我把这个坏家伙(不好的思维方式)外化出来,让我自己给他取了名字,我下意识地命名它为“小强”(蟑螂的别名),当它出现的时候,我想象它就在我眼前,狠狠地朝它踢上几脚,奇怪的是,好象真的就把这种情绪打没了,还会体验到一种胜利的爽快感觉。现在我发现小强越来越不敢出来找我了,或许它已经被我打怕了。
谢谢你魏老师,每次见你都会有一些收获,即使有的时候只是点滴的感悟,但我相信这对我的人生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