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咨询要基于当事人

(2010-05-28 21:34:04)
标签:

法律

当事人

心理咨询

心理医师

专业心理

健康

分类: 资源取向咨询

情境:

当事人:“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每天都可能碰到各种各样不顺心的事,而使自己在精神上承受很大压力,有什么好的方法正确释放压力?”

助人者1:去打场球吧,运动可以减压,或找三五知已,去卡拉OK唱歌,发泄一下情绪,或找个信任的人倾诉心事,我个人的体会,去商场购物,购买自己喜欢的衣服或物品,也会改善心情,起到减压的作用。这些方法不知对你有没有帮助呢?

助人者2:或许可以找心理医师,他们会有更专业的意见。

回应:

如果“专业”是指对求助人有效,我同意;如果“专业”是指专业人员的意见,要小心了,是不是“权威化”了?

我是个专业心理工作者,我理解的咨询是:咨询目的是帮助当事人自助;咨询过程是和当事人一起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好为人师”,指点江山。

举上例来说吧,助人者1有助人的热心,给出了很多的方法和自己的经验,但我不认为能解决问题,原因是方法没有基于当事人。如果我是他的咨询师,我会这样问:

l         什么使你觉得需要减压?减压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l         压力现在在什么程度?要减到什么程度你会觉得满意了?

l         过去你用过什么方法?哪些无效?哪些是有效的?你还知道哪些方法?

l         我们有多少方法可选?你更愿意选择什么方法?

以上的问话我认为都是基于当事人的,否则,很难避免这样的尴尬:老鼠开会研究怎么对付猫,方法是给猫的脖子上挂个铃铛,很好的一个方法,但却忘记了谁去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