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资源为本的实践要素

(2010-05-28 20:56:11)
标签:

抗逆力

当事人

接待员

要素

老人

健康

分类: 资源取向咨询

一、承认痛苦

对于很多个人和家庭来说,讲述、承认、重新体验和用另外一种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苦难和痛楚,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讲述那些看上去一直持续不断的烦恼。在讲述和承认痛苦的过程中,宣泄、哀伤、焦虑和愤怒的表达以及重构对于正确理解每个人的处境、了解他们目前的抗争过程以及他们所背负的认知和情感的包袱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忘却过去、展望美好明天和未来的重要步骤。或许这样做对于挖掘一个家庭、社区或者一种文化的痛苦根源是非常有益的。但目的主要在于从苦难中探寻抗逆和反弹的种子,从逆境中吸取经验——文化、族群、公众和家庭的适应性源泉。

二、激发抗逆力和资源的话语和叙事

人们时常抗拒承认自己的能力、储备和资源。其实,许多体现资源的特征和能力在多年的自我怀疑和谴责他人中被埋掉了,在有的情况下是被诊断性标签磨损掉了。有时候,探寻资源的问题在于缺乏言语,有时候在于缺乏信任,有时候是缺乏信念。咨询师有必要在开始时准备好用以命名人们在过去和现在所表现出来的抗逆力的语言。让当事人讲述每日生活中抗争和成功的故事是非常有益的(例如,他们曾经做过什么、他们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想要避免什么)。在这一过程的某一个节点,人们将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资源并将它们释放出来,看它们在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同时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并且为咨询师和他人所确认。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这里所做的一切差不多相当于写一个好的“文本”。重构是这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很多家庭治疗的重构,而是在已经绘好的图画上添上标志着能力和真诚的一笔,或者为本已五彩的人生再加染上另外一种不同的颜色。

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资源话语涉及工作人员的两部分工作:准备一套关于资源的词汇(运用当事人的语言);真实反应——对当事人的能力和成就提供积极反应,并且帮助当事人去发现生活中其他关于环境的积极镜像。

三、情境中的行动:教育、行动、倡导和联系

教育要持续与自我的能力和抗逆层面相关。这些要与人的希望、目标和愿景联系在一起。鼓励个人按照自己的期望冒险去运用刚刚发现或学习到的能力,并且调动起已经存在的积极性因素。正是通过与咨询师一起的行动——合作性和连续性的——个人才真正在迈向其准备充足且可实现的目标之时运用其资源。对于很多经历过如地狱般生活的人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没有把握的事情。但只要他们下定决心并开始行动,他们就会不断发现并充实其智慧库。他们也会发现自己抗逆力的局限性和依然存在的痛处和伤痕的影响。最终,正是他们的决心和行动导致预期目标、资源相关联的思维方式、感觉、人际关系的改变。个人或家庭在迈向目标的过程中利用自然出现的社区资源——从扩展家庭到当地的社团或组织——也很关键。

对于咨询师而言,这意味着以探寻的方式倡导去看那些原生或正式资源,可是得到、可接近的,在何种程度上对当事人是足够的且可接受的。

此处的假设条件是当事人生活的环境里有丰富的资源,包括愿意且能够提供指导、救援、安慰、资助、时间和榜样等的人、机构、社团和家庭。当人们开始为了达到目标和发挥资源而制定完善的计划时,所产生的效果是彼此联系且相互促进的,他们越是依靠自己的资源去做,越是发现自己与公众联系得越紧密。例如,医生办公室的接待员的指责是帮助一位老年妇女填写医疗保险单,把她领导制定的医生办公室里,这样做的结果是老人能够按照约定的时间与医生会面,也能够保持比较平和健康的心情。相互促进的效果是指接待员在开始时帮助一位老人,后来也帮助其他的老人,最后会在这些老人中寻找到很多的志愿者来提供这样的帮助。对于其中的很多老人来讲,这是一种维持相对独立前提下的重要支持——一种可以确信的重要资源。

四、人们的资源迈向正常化和资本化

经过一段时间(通常为期不长),咨询师与当事人便开始巩固已经凸显的资源、强化资源和抗逆力的新词汇、培养当事人发掘其内部和周围生活环境中的资源的能力。其目的是尽可能将所有的资源基础粘合在一起;确保资源不断凸显且相互促进、持续发展;最终为当事人找到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通过资源为本而获得帮助的很多当事人而言,一种重要的正常化方法是教给其他人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东西。最后,这是一个咨询师和当事人之间相互脱离的过程。在确保个人的资源和公众的资源都各就其位之后,脱离是正常化的一个仪式过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