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食,儿时的味道
(2017-05-26 07:00:00)端午时节,最忆那缕粽香。
那缕粽香是妈妈手工包的白米粽,蘸点白砂糖,咬上一口,瞬时间粽叶的清香在唇齿间弥漫开来。现在粽子已经不算是节气食物,只要想吃,随时可以从超市的冰柜里买到那冻得硬邦邦的粽子,方便的同时却也丧失了对节气食物的期盼以及节气食物的新鲜。
偶然在微信看到朋友推荐一位手工制作节气小食的清丽女子朱应,她为了传承古法制作的节气小食,寻访上海周边古镇最地道的老手作人,在一年四季的不同节气制作十二款不同的节气小食,五色粽和粽子糖就是端午节气小食。五色粽,五个颜色,对应五行,有五种口味,甜的是豆沙、蜜枣、红枣,咸的是肉的以及咸蛋黄加肉的。小小的一口粽,每个只有60克左右,越小越是不易做。粽子糖用麦芽糖制作而成,里面有松子,外形像个小粽子。朋友说,从这些节气小食中她吃出了儿时的味道。
我的童年虽不在江南,但端午小食的手作也一样吸引到我,是因为那精美的包装高度契合了古意又带着些现代的清新,这些包装上的字、画都出自朱应本人。这次的粽子和粽子糖都用非常薄的桦木盒包装,字画印在宣纸上,再贴在桦木盒上。另外,还配有一个棉麻材质的竹节手袋和一个艾草香囊。这些小而美且带有温度的手作,向我传递了她对于传统文化、传统食物的传承,有态度的传承。
朱应成长于艺术世家,童年就是在朱家角和外婆一起度过的,所以对古镇有着别样的情感。现在居住在城市的她时常会想起儿时那慢悠悠的古镇生活以及古镇里那美味的小食,她做节气十二食的初心,其实就是觉得儿时的传统小食被琳琅满目的标准化零食取代,她想让儿子尝到自己儿时的味道。于是,她把自己对于写字、画画的热爱与儿时的小食结合起来,成就了这些节气小食。
上海周边不乏各种各样的古镇,这些古镇虽各有不同,却又面目模糊,回想起来基本上都是水道、摇橹船、石板桥、大户人家的宅子以及狭窄的街巷两旁的各色小吃。那些小吃成堆地摆在那里,让人没有食欲。而朱应找到地道的古味,传承下来,艺术地包装它们,再赋予它们节气的意义、现代的意义,让更多的现代人去接触和接受它们。
也许,这才是一条走得通的古味传承之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