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风度
(2017-06-08 07:09:54)| 分类: 闲闲书话 |
1.
近日阅读《民国风度》一书,翻开书还没开始看正文就被卷首钱理群先生在北大的演讲吸引住了。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距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到恍然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民国那些人身负对社会、历史、民族的承担;对自我生命的承担;对学术的承担,他们拥有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和创造精神。
高晓松曾在《晓说》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民国时代是群星璀璨、文化大师辈出的时代,不亚于诸子百家时的战国。书中提及的那些人物,各有各的精彩,每一位都仿佛是一块宝石,但大多数人的名字都早已被掩埋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看完之后,不禁折服于他们身上所共有的那种“士的精神”,为了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他们可以不顾外部政治环境的压力、权贵的压力;沉迷于对自我的追求,而不在意外界的评价和荣誉。这些民国大师的存在不仅让我起了怀古之心,怀念那个大师辈出的民国时代。
2.
回想当年在交大读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徐飞,一位是胡海鸥。
徐飞老师目前是西南交通大学的校长,因其极具个人魅力,学生们都亲切地叫他“飞哥。”当年在课堂上听徐飞老师的《战略管理》时,他还没有令人仰慕的头衔,但是他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言论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时的他,在课堂上,眼神聚焦远方,好像生活在一个非常自我的世界里,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徐飞老师是个思想家。听过他的课、讲座和点评,每一次都有新的思想、新的火化,从不重复。很难想象,像他这么忙的人,是用什么时间在思考?记得他曾经以说文解字的方式来解读“上海交通大学”,把这六个字拆开来逐字讲解,并解读其中的深意,从而引申出对交大学子的殷殷期望。
徐老师是我先生的导师,徐老师百忙之中还经常给他发微信推荐文章推荐书籍,每年回上海都会组织门下学生聚会,并给学生以新年寄语。每每谈起徐老师,我先生总是充满了敬佩,敬佩他的思想深度,更敬佩他的为人。徐老师的关心对他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使得他也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胡海鸥老师研究的方向是信用经济学和货币理论与政策,当年他给我们上的课就是《货币金融学》,枯燥的金融知识在他的口中讲起来信手拈来而且真实有趣。不过我真正了解胡老师还是因为去年听他在交大“TELL演讲”之后,原来胡老师在27岁的时候还是一个铁匠,而且是一个极为出色的铁匠。胡老师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铁匠成长为大学的教授。他不仅在金融领域很有造诣,还通达人文,当年当铁匠的时候就曾因续写小说在工厂内闻名。胡老师除了出版了很过金融类的书籍外,还出过一本散文集——《上帝,笑了——一个经济学人的随笔》,记录了他去加拿大UBC大学当访问学者时的有趣见闻和深刻思考。
徐老师和胡老师都是学理出身,却通达人文,可谓文理兼修。记得参观钱学森图书馆时曾看到同为交大人的钱学森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正是音乐艺术里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才能够避免死心眼儿,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3.
不管是民国的学人们还是我接触的当今的老师,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学人风度,都让我为之神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