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说《回家》是有信息的减压戏剧,是应对我说《老舍五则》是有文化的减压戏剧来的。《回家》是过士行“尊严三部曲”的第三部,前两部是《厕所》和《火葬场》(即《活着还是死去》)。本以为第三部也应该是个地方,原来是没什么地方可去了,破一道,合范儿。
《回家》延续了过士行老师靠信息量打本子的惯有套路。这种套路与学院派剧本强调场面、悬念、交流判断的故事性思维不同,是过老师就着自己曾经当过记者,对信息较敏感的优势,经过多部作品的磨练,探索出来的个人风格。有个人风格的剧作者,时下是不多见的。
过老师的台词一向很当下,房、车、物价、食品卫生……报纸标题的热点词一个都不能少,这是过老的长项。这种高强度的信息累积,一般人来不了。一般人自忖一下提笔忘字的个人现状就得在剧本台词面前叹为观止,由衷地赞一声“编剧就是编剧”。由此,在人人都有点儿信息饥渴症的这个年代,过老师的剧本总是震得住场的。
然而,依靠信息震场的剧本,也会因为信息的时效性、可替代性过强而速朽,说到底,是左耳进右耳出,留不下的。当然,过老师可以不在乎,如果说台词是媒介,那么戏的情境才是横亘舞台贯穿观演的核心的东西。比如《回家》的情境设置:主人公不知道为什么就回不去家了。因为时代变迁?因为物是人非?因为这个操蛋的社会现状?因为政府?因为自己?主人公对这些可能的原因的一一找寻、一一落空,构成了这出叫做《回家》的戏。编导没有提供答案,只提供了一个当过知青干过亏心事儿经历过当代史的主人公无家可归、丧荡游魂一般的精神状态。这是个有些荒诞派风格的基本情境,看的,就是人物作何反应。在我看来,这种设置是成立的,也不难理解,但却难以引起应有的荒诞感受,原因也很直白:荒诞派已经过时了。很当下的台词不能掩饰很不当下的戏剧观念的尘土气,这或许是整出戏难以吸引当下的观众的重要原因。
当然,为了让戏更戳得住,导演林兆华用了不少手段,比如,红衣女子跑步机、诡异音乐帘后剪影、机车交警上台指挥交通等。大导还是特别想得开、特别不较劲,比如“很没道理”地让两个演员分两段来扮演主人公,在我看来这缓解了一个人从头演到尾带来的表演压力,还得演猴子呢不是?没什么不行。
演出虽短,但气质节奏是好的,生冷,我喜欢,但这也是大导缺人缘的主要原因。普通观众喜欢的是那种热腾腾,或有烟火味、或有脂粉香的大众食堂,吃不得这闲情逸致的冷素斋。由此,略显陈旧的情境配上不得人缘的生冷呈现,台词白“反动”了一场,观众觉得跟自己没关系。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全剧收官处“我日”的井喷形式,颇似去年林兆华邀请展的德国《哈姆雷特》一众儿童撕吼“死或不死”的结尾。然而,相比较而言,《回家》日的内容太具体,遂显得油腻、小器、情绪化,猫嫌狗不爱的泛九零后演员们也没有德国儿童来得澄澈有力。
2011/6/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