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江花月夜,这个时代里昆曲最好的样子?

(2015-07-02 23:47:30)
标签:

春江花月夜

昆曲

张军

元味

文化

春江花月夜,这个时代里昆曲最好的样子?

20150628/上海大剧院/四星

1.

不出所料,以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为核心推出的“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再次形成了沪上文化事件。与三年前的《2012牡丹亭》不同,因为微信的出现,从PC端到手机端都成了一时的热门话题。《春江花月夜,在这个时代里昆曲最好的样子》这一发布在三场演出结束当晚其微信公众号的消息标题,同样引发了很大的关注和争议。

 但实际上要讨论这部作品十分困难,盖因其有身份的模糊性(当代昆曲是昆曲还是舞台剧)、内容的多义性(并非追求故事逻辑的作品内容)以及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身份的特殊性(民营非国家体制院团也非大型国有集团下属机构)。立足点不同、讨论的维度不同,往往导致鸡同鸭讲南辕北辙。

 相对容易的是回到这句话:这个时代里昆曲最好的样子。这个“样子”,显然“走出博物馆”“接地气”的鲜活的演出。

春江花月夜,这个时代里昆曲最好的样子?

2.

先看“昆曲”。昆曲集音乐、表演、舞蹈、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大成,每一项都自有专家予以点评。作为观众,就演出现场整体呈现来看,昆曲艺术的特点并未得到充分表达,也很难表达。大剧院的大剧场按其设计理念自述是“法国式结构”,参照系是西方芭蕾、歌舞剧和交响乐的演出要求,仅其主舞台的面积就超过七百平方米。所以我们看到了舞台中央硕大的虹桥,舞台上方满天的灯笼以及间有出现的具有象征性的庞大衣衫,如此,舞台才不致过于空旷,做好了更能给演出添分。所以演员只能是舞台上的组成部分,这与传统戏曲以演员为中心的特点无法调和。加上与观众席之间较大的距离,演员的手、眼、身、法、步也难以派上用场,唯依靠声音。那么,即便是最好的昆曲,最好的昆曲艺术家,也是没办法呈现出最好的昆曲。

相信目前的舞美设计是非常适合这个舞台,整体上也可谓唯美。但剧本仍是昆曲的剧本,并非歌剧的剧本更不是芭蕾的剧本,因这份难以调和的矛盾,使得人物情感无法通过传统的眼神和身段等进行传递,导致了这部原本内容就相当洒脱、写意的作品,舞台上的人物关系更加疏离。反过来也可以拿来解释,为何感觉第五出《相望》最能接近昆曲的表达,而“不是昆曲”的琴歌开始全剧反而整体性更好。《相望》是目前作品里不多的生旦对子戏,舞台的焦点收缩到了演员本体,观众的注意力也被吸引到了人物内心的张力上来,昆曲的特色得以较好呈现。而琴歌开始,人物已经并非舞台的关键,摆脱了“昆曲”更接近音乐剧的本剧,其舞美灯光音乐以及编排等,虽略冗长,但整体上非常统一且一气呵成,最终成功将观众的观剧满足度推上高潮。

春江花月夜,这个时代里昆曲最好的样子?

3.

尽管如此,这仍是非常成功的“演出”。无论是放在戏曲界还是更大范畴的戏剧界。“三场演出卖出五千张戏票”,无论真假,大批观众购票入场是真真切切的,演出后长时间的掌声,无关昆曲与否,也是真真切切的。但衡量是否成功的演出,票房与掌声并非全部。这部作品最值得戏曲节和戏剧界同行借鉴的是对市场和票房的重视程度、对作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对观众的重视程度。也许有人质疑主演阵容的演员选择,但根据演员的号召力选角是商业演出无可厚非的正常选择。对剧本创作、幕后团队等的选择实质上也充分体现了对演出质量和作品影响力的重视,不管效果如何,仅就本次演出剧本的文学性以及整体音乐呈现来看都可谓戏曲新作里的翘楚。制作团队很清楚,对于这部作品而言,演出质量意味着什么。无论是否是昆曲,首先要成为一部合格的有诚意的舞台作品,就这点,应该说首演三场都做到了。

更需要看到的是,这部作品在演出前所作的一系列宣传和营销的努力。提前三个多月就开票房,期间据媒报作了不下二十场宣讲会,更不谈丰富多样的其他宣传手段。多少次,亲眼目睹演出阵容强大而连临场导赏都没有的真正的昆曲表演的普及性演出。试想,如果我们也这么对待作为国宝的昆曲传统艺术的表演呢?本剧的前期宣传里说传统昆曲都在博物馆里,所以他们要做“接地气”的“当代昆曲”。事实上昆曲何曾有在博物馆里?昆曲作为表演艺术其本质就是活态传承,她不是被关起来了,而是缺少与现代大众之间必要的桥梁与沟通。而有时已经面对面,却连简单的交流都没有安排。这难道也和体制有关吗?!

春江花月夜,这个时代里昆曲最好的样子?

4.

这个时代里昆曲最好的样子?涉及“最”,谁敢定论?也许很多人会说交给时间去回答。且慢,即便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又怎样?

这是个怎样的时代?这是一个剧院林立却还是作为城市地标政府政绩象征而优秀原创作品极度贫瘠的时代;这是一个一方面紧盯文化市场哀叹缺乏产业业绩一方面却继续无视荒芜的文化土壤任由真正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生自灭的时代;这是一个空前富足又空前焦虑、空前自信又空前彷徨, “仁波切”“眼球经济”“心灵鸡汤”流行的时代;这是一个社会组织尚未起步,市场还需要政府“度让”,自主创业艰困独立创演艰难的时代;这是一个多元矛盾激发正处于快速且深度转折中的时代……不然,为何中央要力推七年“深改”?

物质小康之后急需精神与心灵滋养开始对艺术和传统产生兴趣的人们,或是本剧演出最大的观众群。也正因此及上述时代环境,其实观者对作品本身的宽容度够大。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目前初演中文学本与演出本之间、角色与角色之间、昆曲元素与舞台呈现之间尚存在的诸多不足。面对他们,消费是一种方式,引导是一种方式,相互成长是一种方式,不一而足。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这个转型时代昆曲最好的样子,也必不是未来昆曲最好的样子。如何引领人们通过“这个时代最好的昆曲”更加接近“真正的昆曲”,恐怕是最值得努力的方向,也是政府部门应当的作为和本职所在。本剧创作团队均为各界菁英,张军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和俞振飞大师的再传弟子,掌声背后,票房之外,相信也会有更清醒的认识与更大的担当。

剧本里写的好:“春、江、花、月、夜虽好,应以‘你我为最’”。人是一切的关键。希望艺术家们更进一步,将这座舞台上实实在在的虹桥点化成现代人与昆曲艺术之间的真正桥梁。


------------------主演------------------

春江花月夜,这个时代里昆曲最好的样子?
张若虚:张军 

春江花月夜,这个时代里昆曲最好的样子?

辛 夷:魏春荣


春江花月夜,这个时代里昆曲最好的样子?

曹 娥:史依弘

春江花月夜,这个时代里昆曲最好的样子?

张 旭:关栋天

刘 安:李鸿良


编剧:罗周

导演:李小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