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即现代/经典老戏[连升店]

标签:
连升店萧润年萧润德京剧元味 |
分类: 戏说 |
20121216/天蟾/★★★★★
[连升店]据说在京剧形成初期就有,讲述秀才王明芳在揭榜前日住进连升店,饱受势利店主人的各种刁难,却又在第二天因高中而受到其百般逢迎的故事。据传当年状元揭榜后就会演这出戏,而作为文丑和穷生的“底子戏”又在京剧的传承中占据重要地位,故而一直流传至今。
本剧的剧情铺展与天时契合,慢慢长夜,亦是王秀才饱受店主为难之时,而天明之后报录登台,人物关系亦就此急转直下,可谓‘暗夜的为难’在前‘白天的疏朗’在后,符合观众的赏剧心理。剧情铺陈更是佳构不断,如果说店主人将王秀才引入店中时这也不许住那也不许住的羞辱为其后中榜后秀才故意说这也去不得那也去不得埋下埋伏尚属常见的话,那么之后,店主人将姓名、籍贯等渐次盘问确认了秀才的身份后开始其各种逢迎,直到拿出体面衣服请秀才穿时,突然将每一个穿衣动作环节都定格成一道道盘问的重复,真可谓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并且充满戏剧的趣味和张力,实属奇思妙想。
作为处处讽刺的轻喜剧,作品内容设计夸张而含蓄,且噱到肉里。比如将秀才的夜半读书予以夸张化,作为两次引来店主人的由头,观众觉得好笑之余也对秀才的书生模样印象深刻。当店主人听到秀才说出自己的籍贯确认了其身份后,立即说这是好地方啊,正准备将祖坟往那儿迁呢,观者哈哈一乐,却也就此对此人的势利程度印象深刻。而在报禄登门时,店主人对秀才说替他出十两银子给报禄,转身却只给了一两,时刻紧扣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就是本剧张弛有度、恰到好处的内在原因。
店主人出题考秀才一段可谓本剧之意外。据传在还没有固定的剧本时,状元高中后的演出时出的题目就是当年的考题,表演的也就是演员的即兴发挥了,也是本剧的一大看点,而剧本固话后,往往以歪批经典的形式出现,比如本剧中店主人说孔夫子的弟子里只有30个结了婚等,煞是有趣。如此设计,令‘暗夜的为难’阶段亦在轻松有趣里推进着。
当然这样一处对子戏,对演员的要求自然很高。全剧以白口、表做为主,不仅要求两位主演的表演配合娴熟、丝丝入扣,而且对演员的气质也有很高的要求。作为《流派峥嵘——传统京剧折子戏专辑》的一折,此番本剧的两位主演,萧润年先生的儒雅风度和萧润德先生的分寸拿捏都堪为当下演员的师范。其中,多段颇有相声对白的趣味,两位的口白契合度极高,而一句‘一塌刮子’以及剧中崔老爷的表演,都让人恍惚听见了沪上乡音,也是一个趣点所在了。
作为单本戏的[连升店],像极了当今话剧舞台上的小剧场作品,时间不长,中间不断,人物不多,布景简单。而从演出效果看,却丝毫不输于在上海话剧舞台上来来往往的国内外作品。越是浮夸的社会里,越是喜欢划界限,似乎传统的就是过去时,只要是现代人所作所为就必定超越过去。可就看这部[连升店]吧,‘脸谱’而不脸谱(人物脸谱化),夸张却又含蓄,又有多少现代剧能做到?
当我们伸长了脖子渴望来自境外的佳作时,好东西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人物--------------------------------------
店家:萧润年
王明芳:萧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