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昭]启示录

标签:
班昭昆剧张静娴蔡正仁元味文化 |
分类: 戏说 |
20120831/天蟾逸夫/★★★★
看完才体会到,此番第一次看十一年前创作的新编昆剧[班昭],竟然成为了超乎之前观剧体验的意外之旅。
走进剧场,完全是因为蔡张两位熊猫老师。照例,是放空了身心,但我知道心底里总是会有比较的,比如上次看国光版的牡丹亭。意外的是,中场休息时的感受是没想象中的雷嘛,而当全场结束时,整个剧场的气氛令人感动,尽管公益场的平实票价吸引了满座的观众,但演出气氛却完全要依靠演出质量。长时间的掌声以及那么多起立鼓掌的观众以及他们的眼神表情,都告诉我们今晚过得值得。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想可能是作品找到了一个好的主题:“信”与“坚持”。一诺之重,在本剧呈现得淋漓尽致,而“一辈子做成一件事”同样也是李国修先生的舞台剧《京剧启示录》里的主题,感动了无数观众。而这在昆曲自身的艰难传承、在当下的浮华社会都可以呼应到观者所想所思。
其次或许得以于作品本身对情节设计、节奏铺陈的精致追求。尽管本剧人物不多,故事也清晰简单,但你不得不佩服整部作品的确是紧扣观者的欣赏体验规律,以跌宕的情节和紧凑的节奏一次次掀动观者的情绪。那些触动观者神经的情节比比皆是,比如抽签择夫、临终托付、兄死夫亡友散书稿被焚、曹寿十年入宫不归、马绪二十年编书不回、班昭数十年坚守心曲吐露、为入宫编著马绪自甘宫刑、编著初成却即分离等等,无一不渲染、强化着本剧的感染力。
而这一切必须依托演员的能力。舞台上的演员们无疑是为作品添彩,或者说,从中似可触摸到上昆之所以长久能够保持较高演出水准和观众口碑的秘诀——面对舞台,唯以真诚心态和谦卑胸怀,并且永远保持那一棵菜的精神。看过此剧,似更理解了一些为什么今年的新编戏[景阳钟变]可以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拿下昆剧节魁首。
然而这样一部精彩的故事片,显然不是昆剧的演绎方式,甚至情感传递的方式与逻辑都迥异,主要通过那些故事性的传奇“硬货”。仔细回想,昨晚最动听的似乎是幕后的伴唱,吴双尽管精彩,但走的显然是程式外的人物塑造,很抱歉我会联想到“金星”以及“黄宗洛”,曹寿的唱念让我奇怪地联想起很早以前上海的电视节目外国人唱中国歌,但人物的感觉很精准。蔡老师的角色设计不足,没有为剧目添彩,直到最后一幕略佳。好好的角色同样,相对缪斌老师显得欠缺神采。而作为量身定做的本剧主角张老师更有发挥空间,几个年龄段差异甚大,拿捏难度极高,十几岁和七十岁两个年龄段的表演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写到这里,我暂且得到的答案是今晚演出的成功,或许就是得益于在相对扎实、厚重的剧目基础,经过的百场演出的打磨和演职员同仁们十一年心力的浸润,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艺术生命的缘故吧!只要能够把创作者的艺术态度真诚地传递给观者,也许就能跨越昆剧/舞台剧的界线。
当然此处无涉昆剧自身的传承。甚至无关新编剧的未来,尤其是通过大量传奇剧情和舞美包装的剧目,其基本通过前些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也可以说即便是这样一条看上去‘新’的路,其实也到了尽头。
但还是努力奋斗吧,那些既有的新编剧们,这或是你们的最佳归宿。
----------------------------部分人物---------------------------
马绪:蔡正仁老师
---------------------------------------剧情-------------------------------------
全剧是倒叙开头。此图为正剧开始,太监范伦带来了朝廷解禁汉书的好消息
本剧很多细节显然都是通过了大量的精心打磨
班固自知时日无多 提出让两位学生思考是否愿意继承衣钵
同时迎娶班昭
曹寿亦有所不安 于是未敢立即应答
小姑娘认为马绪可靠曹寿有才 也是无法选择
为了汉书得有传人 逼迫班昭抽签择夫
马绪践行诺言 勤勤恳恳为师父师弟们服务
范伦当时带来的特别任务 写一篇马屁软文
曹寿十年不归
一方面马绪是为了编写汉书的天文志 去走天下
另一方面 也因为十年时光 流言蜚语
班昭用一声二师兄唤醒曹寿
却要曹寿去为她守陵
曹寿自尽
20年后 50岁的班昭
范伦没了牙齿 人却善良了。。。
发现汉书没有编完
而且班昭还失去了意志
面对马绪要求独立著书 以及傻姐也要离开自己
班昭终于手捧书简 愿意重新著书
马绪为了留在书院协助著书 毅然自宫
班昭终于彻底醒悟
皇上要求马绪离开
也追随她的兄长和师兄们而去
(剧终)
----------------------------------舞美----------------------------------
--------------------------------谢幕-------------------------------
这一幕颇有历史的味道
以下是观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