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然却步的完美“死亡”

标签:
死亡纪事禾剧场草台班下河米仓高俊耀蔡承燊蔡德耀疯子xx元味话剧 |
分类: 戏说 |
20120805/上海下河米仓/★★★★★
1.
《死亡纪事》是由台湾和马来西亚的戏剧工作者合作带来的小剧场作品。故事讲述爱到处拜拜、信道教的父亲因生存需要成为了名义上的伊斯兰教徒,其身故后,欲将父亲与母亲合葬的儿子们与代表伊斯兰的宗教局之间展开了一场遗体争夺战,因为后者认为按规定,作为伊斯兰教徒的尸体应该归他们处理。在这场发生在深夜墓地中的争执过程中,父亲的遗体神秘失踪,于是双方告上法庭,却终因物证缺失而无解。
本剧一共两位演员,始终同时出现在舞台上,剧长约一小时,没有幕间停顿,以极简的表现手法、流畅的转换节奏,自始至终牢牢紧扣住观者的思绪心弦,结尾处戛然而止,一气呵成。
如果进一步来看,显然本剧在追求回归戏剧的原点:在戏剧内涵上关切人本,在呈现方式上以小现大。表达形式上以肢体、语言和文本为核心元素,两位演员之外只有12块双色板和灯光作为辅助。显然,本剧以极简的手法迸发出动人心魄的戏剧力量的真正秘密在于充分挖掘、调动了这些最基本元素的能量。
2.
此处体现出本剧独到的剧场美学。本剧里演员的肢体仿佛会说话,语言有生命,文字有灵魂。而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则如浑然天成一般行云流水,细微到每一句语言的语气、语调、吐纳节奏和方言选择都如精心熨烫般的讲究,紧合观者的欣赏心理。几乎每一个片段的转换和语句的切换都和结尾一样,将尽未尽处立即峰回路转,点点留白既保证了演出的流畅性,又充分给予观者介入思考的空间,如此戏剧总是先行一步,而观者始终如影随形。对后者而言,其同时感受到强大的演出气场、快速转换的思考启迪以及令人愉悦如手捧好书一般的阅读感,真正成为了作品的组成部分。
因此,我愿意把本剧看做是教科书般的小剧场作品。她提醒我们,比如在地语言的重要性。本剧里夹杂着的闽南语、粤语甚至马来语,就好像是演员生命、性格、情绪的延续,绝非卖弄,亦非增加文化特色的佐料,然而应试教育下的我们,却习惯了以功用的角度去纠结他们的翻译,忘记了他们才是最鲜活的生命呼吸,文化吐纳,而当普通话成为戏剧舞台上的唯一语言的时候,其实就好像每一部电影里的人们都生活在整齐划一的房子里一样不可思议,或者说纪录片里的人物全部换上标准普通话。当然,往高一阶角度看,语言也可以超越,但显然需要付出令外一层的努力。本剧的文本亦是亮点,这在如今愈发贫瘠的内地戏剧舞台上显得尤为突出。此外,工业化社会的勃兴让标准化产业化的剧场成为规制,却让戏剧里最关键的场域成为妥协。而本剧,因在米仓演出,而让我们得以重新认识场域的重要。
3.
这样一部作品完美得令人有点不安。就像剧中的小儿子看着和蔼可亲的登门拜访的宗教局人士时暗自思忖,“总觉得哪里出了问题。”
有问题吗?作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的是一个极简的故事,却留下了很多启人思考的途径,似乎很多方向都有延展的可能。比如,在回乡及争执的过程中,早已离别家乡远在台湾工作的小儿子一点点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父亲、兄长以及这片他出生的土地,死与生在此交叠;又如,父亲当年因为生活所迫而加入了异教,那么如今的儿子为了生活远离家乡,疏远了亲人,陌生了生活,是不是也是一种妥协。生命或许就是妥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既有的东西的“死亡”,于是“死亡”不再是最后灵魂的消失,而是早已伴随。再如,如果尸体没有神秘消失,作品没有从写实悄悄转向寓言,便又如何?
作品不负责给出答案,甚至没有跨出询问的那一步,就像那个给邻居家的玻璃窗投石子儿的小朋友,给毫无思想准备的踏进剧场的人们投下一个思考的深水炸弹后自己全身而退。由此,作品在回到原点以极简手法营造出极佳的演出效果后,自己却不知觉成为了一台精密美妙的仪器,在“死亡”边缘戛然却步。
------------------------------演后谈-----------------------------
----------------------------幕后----------------------------
禾剧场(台湾+马来西亚)
《死亡纪事》 上海行
Ho Theatre (Taiwan+Malaysia)
2011年牯岭街小剧场观众票选「年度节目」
演出时间:2012年8月3日至5日(周五、六、日)晚7点半
演出地点:下河迷仓(龙漕路200弄100号3楼,近地铁1号线漕宝路站、地铁3号线龙漕路站)
演出免费
演出团体:
hotheatre.blogspot.com/
协办团体:
www.grassstage.com
作品简介
故事源自马来西亚一宗新闻事件,由一具不知该埋往何处的尸体开始说起。
两兄弟发现了他们父亲即是道教徒也是回教徒的双重身份,因此引起了回教宗教局的关注,触发了父亲遗体该葬往何处的问题。一场死亡扣问的荒谬之旅,弟弟执意追问,却逐步踏入了迷宫般、纠葛不清的文化渊源情感关系。最后两兄弟决定不顾一切葬在华人墓地,于是两造人马在墓园掀开了争夺尸体的行动……
导演:高俊耀
编剧:蔡承燊、高俊耀
演员:蔡德耀、高俊耀
技术统筹:罗渊德
技术协力:吴邦骏
技术支持:臧宁贝
落地制作:疯子XX
台湾辅助单位: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
鸣谢:下河迷仓、戏剧之门、王景国、臧宁贝、关宏杰、应怡君、杨璐、忻舒婷、白珊、高名辰、刘阳、瞿寒
创作理念
生命总倾向于简化,因此我们需要诉说某种故事,以对抗这类简化的机会主义。
──约翰.伯格
近十年前偶然看见的新闻:一位刚去世的华人尸体被回教宗教局从坟墓挖了出来,重新安葬,因为他的身份证上注明了他改信回教,有个马来名字。笃信道教的家属当然提出抗议,唯事后仍是不了了之。
这个新闻就这样没了下文。
但故事缭绕,像根刺,藏在心内某个角落,时不时跑出来戳一戳,于是我开始搜集资料,然后发现,类似的故事在之前的过去在之后的未来依然持续着,依然,沉默着。于是开始明白有种「恐惧」微妙而深深植入在我们的生活与意识当中,即关乎政治、宗教、族群,在这里可以贴个标签叫「马来西亚」或「多元种族社会」;但穿透故事表象,更关乎人的存在和借以对待的生活方式,无所谓疆界地域,无所谓肤色言语。
于是从创作里头提出了,纪事的可能。正如我所喜爱的文化评论家约翰‧伯格所提及,纪事是公开的形式,如同史诗,其时态是历史现在式。「故事坚持谈论已经结束的事,不过是以一种尽管它已结束但却可以被留住的方式谈论。这种留住和回忆比较无关,而更接近一种同时存在,过去与现在同时存在。」
剧场成了创作扣问的姿态,故事如刀刃劈开时间的缝隙,让我们得以窥探,从灵魂的无所安置到身体的无所适从,我们踏进了一场存活的未竟之路。
于是我试图透过死亡召唤生命的可能,因为恐惧让我们冻僵在身体的某个状态,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哪里也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