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制新编【紫禁城游记·宫祭】

标签:
紫禁城游记宫祭进念二十面体胡恩威張弘石小梅李鴻良戴培德元味 |
分类: 戏说 |
2012/★★★★
作为本届昆剧节的非参赛作品,新编剧目[宫祭]却在老观众和专业演员内产生了很大的观演好奇,堪为本次活动的特别景象之一。
本剧为“建筑是艺术节”的邀约之作【紫禁城游记】之主体部分,其第二部份:甚麼是中國建築 ?里的演出单元。原剧在2009年10月的剧目介绍为:“《紫禁城遊記》是進念委約創作的全新傳統崑曲劇本 -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遇上幽靈蒯祥 – 正是營造紫禁城的蘇州香山工匠,在蒯祥的指引下,邊唱邊遊,沿著王者的軸線,從午門一路北徑走出紫禁城,爬上煤山,俯瞰這座堂堂方正的宮城,重新審視這座皇城的建造意圖,感歎物質之宮殿與精神之家國間若即若離般的滄桑流變,完成了別家,去國,辭祖,祭宮的最後儀式。”
尽管是以阐述建筑艺术为出发点和主旨的作品,创作者却努力凝练出了作为戏曲作品自身的魂魄,牢牢以传统戏曲表达人性与情感之本质,树立起了“祭宫-辞祖-别家-去国”之戏剧气脉,使得全剧的意与物相得益彰,互为承托,同时,依稀的【游殿】之形制,【撞钟分宫】之余韵,都使得这一部“全新传统”的“仿古建筑”在传统的规制之下获得了自身的气韵与立剧之魂。
石小梅老师的清冷特质与本剧的格调贴切。李老师的表演相较前几次所见,恰如其分,收放自如,一丑一生,相得益彰,演员的重要性在如此简约空灵的戏码里,凸显无疑。
但作为抽离出原本的建筑艺术节的背景并独立演出,本身不可避免面临独立成剧的挑战,一定程度上会放大建筑理念传递和人物表达双线之间的冲突性——无法让所有观众事先去预习作品的前世。而作为独立的作品,自身却也令观者产生了新的思考纬度。在观剧过程中,让我联想起了多年前看到的一部小剧场作品,剧中的崇祯似乎与该剧的主人公一样“活”在“中阴”时期(佛教里身后49天以内的时期),剧中人物一开始是不认为自己已经死亡了,等到逐渐发现其他人都看不到他,不理会他了,才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死亡。那么,全剧就不仅仅是人物的出宫,而是魂魄的回归,可以是恋恋不舍的魂魄的归去,也可以是灵魂追赶肉身的过程(在煤山合一),那么就不止是“游便是祭”,而且“别也是归”,不仅是“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也是逐渐放下的过程,灵魂解脱的过程,从执着到看破的过程。所以他居然忘记了刚刚发生的惨剧(连分宫惨剧也是蒯祥提醒),他可以笑着回望,他可以遇见蒯祥,更可以与先祖列宗神交。
这般胡思乱想开来,就是现代戏剧之况味了吧。或者说这部以传统为形制的作品折射出的不是穿越时空而来的仿古气息,而是鲜明的的先锋性和现代性,这不仅可供相关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和探讨的绝好示例,也为其自身进一步打磨甚至延展甚至变异提供了广阔的可能。它的价值也将超越作品本身,或将伴随时间的积淀而折射出更大的能量。
------------------------------------------------------------------------------------------------
---------------------------------谢幕------------------------------
特邀崑曲劇本創作:張弘 (南京)
崑曲演出:石小梅、李鴻良 (南京)(左二、左一)
音樂設計:戴培德 (南京)(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