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2012-06-22 21:45:00)
标签:

梨园戏

曾静萍

吴艺华

林苍晓

张纯吉

李红

黄晓萍

元味

非物志

文化

分类: 戏说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梨园戏作为唐宋遗韵,固然魅力无穷,但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打动人感染人,关键还要靠演员。现在团里在职最年长的,是77级,最年轻的,是07级,他们差了整整30年,一代人。1956年,几乎和上海的昆大班同期,梨园戏演员训练班开班。到1961年,几乎年年招生,到文革前一共招收了100多位学员。这次在【莲花落】里出演歌郎的许天相老师和张贻泉老师就是56级的,魏少辉老师是57级的。

 

77级是文革后的第一届,一共招收了30位学员,如今仍留在梨园戏舞台上的就是今晚四折戏的六位主演:出演【走路】里的谢桂英的吴艺华老师,出演【入山门】里的王月英的李红老师、梅香黄晓萍老师和郭华张纯吉老师,出演【大闷】里的黄五娘的曾静萍老师和出演【十朋猜】里的王十朋的林苍晓老师。欣赏这六位老师的表演,不由令人联想起20年前的昆大班熊猫们,一样正处于艺术人生的巅峰期,也正因此,梨园戏在当下发挥出愈加令人着迷的魅力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亲近她,喜爱她。这不正是戏以人传的鲜活写照么!

 

------------------------------------------------------------------------------------------------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走路(王魁)
凤凰剧院/★★★★[★]
谢桂英:吴艺华

 

王魁是戏曲里著名的负心郎,有意思的是,好像在不同的剧种里,桂英的姓氏多有不同,除了谢桂英,印象里还有焦桂英、敫桂英,但不管姓哪个,这个王魁倒是坐不改姓的。


根据网上的资料记载:【王魁】是梨园戏“上路”内棚头戏。此剧叶子奇的《草木子》和徐渭的《南词叙录》都说它是"戏文之首"。故事最早凡于唐陈翰《异闯录》、宋夏噩《王魁传》等。而以南宋晋江人曾慥所撰《类说》卷三十四引《摭遗》所述较为详细,和梨园戏戏文情节也较接近。梨园戏【王魁】现存两种本子:一是传统手抄本,存《桂英割》、《捉王魁》、《对理》三出;一种是老艺人何淑敏(59级、61级、77级学员老师)口述本,存《介绍》、《桂英割》、《走路》、《上庙》、《捉王魁》、《对理》六出。其舞台艺术形式保持着古南戏风貌,是古南戏的遗佚剧目。1959年,剧本经编剧庄长江整理,由梨园戏剧团演出。


资料显示,明代以来王魁的故事就有两种演法,一种是【活捉王魁】,只是批评谴责王魁,一种则是改成团圆结局。现在昆剧和梨园戏似都是后一种结尾。梨园戏里的【对理】一折最后即为夫妻团圆。昆剧剧目源自明代王玉峰的【焚香记】,近几年可看到梁谷音老师的【阳告】,给人的印象很深。


当晚演出的【走路】一折,完全是谢桂英一个人的独角戏,在短短的二十分钟时间里,讲究情绪的铺陈递进。似乎这也是吴艺华老师所擅长,无论【裁衣】、【玉莲投江】还是这次的【走路】,都可以从中一窥演员的深厚功力和对人物心理的驾驭力。
【王魁】全本剧最近一次演出是1978年。好消息是,该剧已经列入今年梨园戏剧团的重点剧目,3月已经建组,不仅由张纯吉、吴艺华和林苍晓三位老师担纲主演,而且恢复梨园戏传统“七角围”体制(全剧只有七个演员)。期待!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入山门(郭华)
凤凰剧院/★★★★[★]
王月英:李红、梅香:黄晓萍、郭华:张纯吉

 

【郭华】为小梨园“内棚头戏”,现存版本为蔡尤本口述本,含〈赴试〉、〈买胭脂〉、〈入山门〉、〈月英闷〉、〈捉月英〉、〈审月英〉六出。资料显示:“(蔡尤本老师)28岁正式成为小梨园生、旦、净、丑、贴、外、末七个行当都要会教的启蒙师傅,教过20多班小梨园。1953年剧团成立后,任团长,传授数十本约60余万言的传统剧目,擅演、传授《陈三》、《朱弁》、《高文举》、《吕蒙正》、《蒋世隆》、《郭华》、《刘智远》、《韩国华》、《教子》等。”是文革前各届学员的教授老师。


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里有《王月英月下留鞋记》一目,梨园戏的“买胭脂”一折里较完整保留了元杂剧《留鞋记》里的三支佚曲。
【入山门】这折,描写月英来见郭华,后者却酣睡不醒,失望而归。其中,尤以两人见面之前,月英欲见还羞的场段极为动人,将少女心态描摹地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彼时仿佛要见郭华的不是演员,而是观众自己了。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大闷
凤凰剧院/★★★★★★
黄五娘:曾静萍

 

前有专贴,这里转载一段曾静萍老师的文字(节选自《走过的日子》):


“剧种老艺人技艺的价值是无限的,是留给有心人的和那些有智慧的淘宝者的,也唯有懂得发现、懂得珍爱的鉴赏者才能得到这份珍宝,并准确到位地得以继承和彰显。


这种认识和清醒当得益于2000年春,82岁的老艺人蔡秀英老师真传的折子戏《大闷》。在这个长达45分钟之久的独角戏中,蔡老师所体现的身段,处理的节奏,强调的细节和执着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尽管蔡老师的有些科步过于强调规范而显原生态,但当你细心地去琢磨、去领略,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原始”或“土气”,恰恰是提炼于憨实纯真的生活,是地道而纯粹的剧种程式元素,而现代人的肢体要想挣脱时代的痕迹去回归、去感悟古朴,却非一时之功。梨园戏演员的舞台生命都很长久,至今如此,无论是传统精髓的传统戏,还是新创作的现代戏,他们都能自如自在地活灵活现在舞台上,这种技艺与功力是极少戏曲剧种的演员能及。因此,梨园戏剧种的优秀演员就是让这个剧种八百年传承不衰的最为可贵的瑰宝,面对他们一贯以来的规范和虔诚的演艺精神,在这种氛围中,洗涤了我表演上的浮躁,我为自己的浅薄感到羞愧,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的价值感到崇敬,对古老的梨园戏倍加珍爱。”

 

----------------------------------------------------------------------------------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十朋猜(王十朋)
凤凰剧院/★★★★★[★]
王十朋:林苍晓、十朋母:陈美娜、钱成:郭智峰、小军:蔡仁宗

 

【王十朋】是上路“内棚头戏”。源自宋元南戏《王十朋荆钗记》。古本已失传。梨园戏现有老艺人何淑敏口述本。何淑敏老师亦是梨园剧团59、61、77级的授课老师。与其他剧种的版本相比,尤其以《抢嫁》一折为仅见。
今年元宵得见【王十朋】完整演出,此番独赏【十朋猜】,虽是第二次观看,却感受更深。相较目前昆剧演出舞台上的【荆钗记见娘】(同样的剧情),情节更细腻,逻辑更合理,人物更贴切。


首先说人物。王十朋既有小生的特点,但又是官员,所以在剧中人物朝气但不失沉稳,情绪起伏大但不失理性。这说起来容易,实则在这样一出心理冲突极强的戏码里要把握好非常不简单。正因为本剧是心理剧,因此演员很容易随剧情演进而专注情绪的表达,如何使之与人物身份性格的拿捏之间巧妙平衡,是一门学问。


其次梨园戏更突出传统礼仪的特点。举一例:十朋没看到妻子,心中狐疑,有几百个问题要脱口而出,却强忍冲动,谨守礼教,先向母亲行叩首礼。行完毕,也不立即问,而是迂回,先问全家可好,既表现出人物对长辈的尊敬,又真切体现出那种思念和疑问的情绪之深,才所以欲问又止。这样的表现手法,相较起来,更有古早味,亦更具内涵品味。


在剧情设计上,昆剧和梨园戏两者尽管题材相同,但差别明显。这种差异主要体现的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就目前还在舞台上演出的版本而言,昆剧似更侧重“解迷”,真相大白之前,一方满腹狐疑(王十朋),而另外一方则悲喜杂陈,最后真相大白结束。梨园戏似更侧重“述情”,通过互相猜疑的过程,在毫无痕迹中刻画出王十朋重母子情、重夫妻情的深情仁厚。人物关系上,昆剧似讲究三者之间的张力,而梨园戏里的舅子的定位就有所不同,以母子之间的对手戏为主。

双方猜疑,更符合实情。母亲一方随着情况信息的逐步增多,其疑惑也在增长。看过的版本里,这一点湘昆与梨园戏较接近,上昆的版本侧重点不同,更重三者之间的互动。

本剧里,十朋猜的过程既合情合理,又惊心动魄,也一点点逼近事实的真相。呈现的是抽丝剥茧的过程,相较昆剧通过具体物件(头绳)的出现突然解密,要更加动人心魄,并真正为王十朋内心的痛苦而痛苦,并不忍主人公最后获知真相——尽管我们早已知道故事的结局。

收官处,昆以得知连玉莲的尸首都没找到,王十朋因受到第二次重大打击而在此情绪起伏为高潮而结束。梨园戏则以王十朋发愿众生不再娶为结尾,重点再次回到呈现人物情义至上。

这样一部【十朋猜】有人物、有情节、有内涵、有回味,人物心理刻画细腻,节奏铺陈流畅,真的做到了百看不厌。值得昆剧专业人员学习。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谢幕-------------------------------------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花絮·某人献花----------------------------------------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绕梁三日梨园情[四]梨园六子[走路入山门大闷十朋猜]

 

戏外杂记

当日上午先与小海同往剧院观赏走台,并与曾团定下晚上聚会之约。中午与诸友同往老字号安泰楼品尝福州小吃,由天蓝、陈老婴等厦门曲友“主政”,将各色名点一网打尽。下午逛三坊七巷,与中子、米雪、大大等逛水榭舞台,在非遗日欣赏石狮带来的传统文艺表演。后赴林则徐故居参观,傍晚赶往剧院,再度欣赏走台,晚餐与天南地北近三十位朋友一起聚餐。演出结束,王仁杰老师、曾静萍老师、吴艺华老师、林苍晓老师、张纯吉老师和这次各地汇聚而来的朋友一共三十五位欢聚一堂,并合影留念。尽管因第二天还要演出,相聚时间都不长,但宾客皆乐,王老师更是代表老师们作了即席发言,众欢颜,深难忘。老师们离去后,大家仍意犹未尽,互相珍惜这份单纯、美好的情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