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标签:
大闷梨园戏曾静萍元味文化 |
分类: 戏说 |
凤凰剧院/★★★★★★
第一次见到梨园戏,就是这出【大闷】,就此为这古老的剧种所深深吸引。此番重逢,竟比第一次更加入戏,可谓目不转睛,似乎走进了这个年轻女子的心里,唯恨夜长。
本剧充分展现了梨园戏旦角的身段之优美,步态之婀娜,手姿之曼妙,手臂、手腕、手掌、手指,无一不充满灵性和灵动之感。然而,这些都只是为了表演而服务,舞台上的演员的表演已达化境,观者的眼里看到的不是外在的肉身,而是思绪的舞蹈,意念的流动,于是随之悲,随之喜,随之寂寞,随之叹息,随之回忆,不忍长夜漫漫,感同身受。这样的享受,或就是表演艺术的至高楼了吧?
绝妙的艺术也是时代与社会的试金石。当我们在哀叹这个世界上只有快餐文化的时候,似乎忘记了自己正是世间步履匆匆的一员,种种添加剂迎合的不正是我们不受约束膨胀的欲望么?以致感知美好、辨别真伪的心灵也关闭了。上次演出后我的博客观感的标题就是《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大闷]》。从这个角度而言,目下传统艺术的处境可谓“大闷”,真正的艺术亦如剧中的女子一般何等寂寞,也许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坚持并等待这个世界穿过重重黑雾再次迎来曙光。
二零一零年的六月,借世博之春风,加起来一千数百年历史,首届四大剧种《古戏薪传》展演在天蟾逸夫举办,第一次发现昆曲之外原来广阔天地。第一次欣赏到比昆更细腻古老的梨园戏,第一次领略到裹挟着浓郁民间生机的上党梆子,第一次知道川剧原来远非变脸和喷火可以代表。一晃两年,这项功德无量的活动再无音讯。我们不必要去争何为创新何为糟蹋,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做好传承,适时地让更多人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美好的、打动心灵的表演艺术,就足够了。在这个普遍缺乏敬畏的时代,让我们从敬畏先辈的文化遗产做起。
附曾静萍老师文章【在逆境中坚守 在困境中传承】
《福建艺术2010.5》
戏曲演员挺不容易的,面对当今戏曲不景气的现状,面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形势,这一不易行业的从业人员正迎接着极大的挑战。
21世纪的今天,还在从事和正在努力追求这一行业的痴迷虔诚者,已不再被这个时代所注目和珍惜,这种伤感唯有所剩无几的同仁们在相惜相怜、互帮互助、彼此取暖的过程中才能够咀嚼出来。但就当今的趋势来说,恐怕这仅有的温暖也将要被迅猛的寒流所驱散了。即使有着满腹话语,千般感叹,也感动不了正在改革转型的浩荡大局。望我们各自珍重,不管外界的气候如何,都还能捂着残缺的、未了的心愿,在精神领域的世界里得到圆满。
我一直觉得,现今的戏曲演员身上充满了一种“抱残守缺”的苍凉感,比起以前的“角儿们”,不见了万人空巷的轰动场景,更多的是几分艰辛、几分无奈和几分挣扎。老一辈口中过往的梨园佳话,永远只存在故事里,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与当年早不可同日而语。我曾经跟戏曲同好开玩笑说:“以前的戏曲演员能成为‘大师’,现在的戏曲演员,称呼一声‘老师’已经是很给面子了。”然而,纵观全国戏曲院团,还能有几个院团的演员能每天练功的? 台上的收获永远跟台下的付出成正比。
--------------------------------剧照---------------------------------
分为三类,每类按时间顺序排列
【一】
【二】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