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2012-06-17 13:44:24)
标签:

大闷

梨园戏

曾静萍

元味

文化

分类: 戏说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凤凰剧院/★★★★★★

 

第一次见到梨园戏,就是这出【大闷】,就此为这古老的剧种所深深吸引。此番重逢,竟比第一次更加入戏,可谓目不转睛,似乎走进了这个年轻女子的心里,唯恨夜长。


本剧充分展现了梨园戏旦角的身段之优美,步态之婀娜,手姿之曼妙,手臂、手腕、手掌、手指,无一不充满灵性和灵动之感。然而,这些都只是为了表演而服务,舞台上的演员的表演已达化境,观者的眼里看到的不是外在的肉身,而是思绪的舞蹈,意念的流动,于是随之悲,随之喜,随之寂寞,随之叹息,随之回忆,不忍长夜漫漫,感同身受。这样的享受,或就是表演艺术的至高楼了吧?

 

绝妙的艺术也是时代与社会的试金石。当我们在哀叹这个世界上只有快餐文化的时候,似乎忘记了自己正是世间步履匆匆的一员,种种添加剂迎合的不正是我们不受约束膨胀的欲望么?以致感知美好、辨别真伪的心灵也关闭了。上次演出后我的博客观感的标题就是《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大闷]》。从这个角度而言,目下传统艺术的处境可谓“大闷”,真正的艺术亦如剧中的女子一般何等寂寞,也许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坚持并等待这个世界穿过重重黑雾再次迎来曙光。

 

二零一零年的六月,借世博之春风,加起来一千数百年历史,首届四大剧种《古戏薪传》展演在天蟾逸夫举办,第一次发现昆曲之外原来广阔天地。第一次欣赏到比昆更细腻古老的梨园戏,第一次领略到裹挟着浓郁民间生机的上党梆子,第一次知道川剧原来远非变脸和喷火可以代表。一晃两年,这项功德无量的活动再无音讯。我们不必要去争何为创新何为糟蹋,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做好传承,适时地让更多人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美好的、打动心灵的表演艺术,就足够了。在这个普遍缺乏敬畏的时代,让我们从敬畏先辈的文化遗产做起。

 

附曾静萍老师文章【在逆境中坚守 在困境中传承】
《福建艺术2010.5》

 
  戏曲演员挺不容易的,面对当今戏曲不景气的现状,面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形势,这一不易行业的从业人员正迎接着极大的挑战。
  21世纪的今天,还在从事和正在努力追求这一行业的痴迷虔诚者,已不再被这个时代所注目和珍惜,这种伤感唯有所剩无几的同仁们在相惜相怜、互帮互助、彼此取暖的过程中才能够咀嚼出来。但就当今的趋势来说,恐怕这仅有的温暖也将要被迅猛的寒流所驱散了。即使有着满腹话语,千般感叹,也感动不了正在改革转型的浩荡大局。望我们各自珍重,不管外界的气候如何,都还能捂着残缺的、未了的心愿,在精神领域的世界里得到圆满。

   演员这个行业极其有趣,当你全心置身于某个规定情景或情绪中,想象思维的空间豁然开朗,艺术的敏感扑面而来即刻弥漫,情感贯穿每个瞬间,在空灵中遨游,心灵的痛彻与胸中的情怀得以尽情地抒发。那是一种极品的境界,是一种释怀的享受,也是一种情操的陶冶。世间万物既是如此,情至其中而后发难料。也越来越明白,艺术创作是需要高度的集中和认真,唯有磨练才有可能步入佳境。演员素质和修养的形成,不懈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在艺术生涯的历练中,能够永葆艺术的青春,那是需倾尽毕生心血的。表演艺术有几种层次,一种是生存,一种是职业,一种是兴趣,还有一种是游戏。若说生存和职业的层次还并未真正涉及艺术创作,那么兴趣和游戏层次则完全不同了,从兴趣到游戏已经有了陶冶身心的舒畅,由游戏带来的探究是一种好奇心的满足,而由好奇进入痴迷则是脱胎换骨的神往,也成了与生命同在、与呼吸共存的精神需求,那是心的呼唤,那是血液的流淌和生命的延伸。

   其实,我们每个演员都在不同程度地经历着这几种变化的过程,只是每个个体对这些变化的感知不一样而已。有时候是由于环境变化、周边影响、人生遭际、思维方式以及各自的性格等等诸多因素导致不同的感知体验,加以自身承受力、判别力、毅力的不同,所以在最后的呈现上出现了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后果,觉醒后或遗憾或后悔,却发现失去的相当多。然时光不倒流,回头重来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心灵的痛创也难以愈合。

   今年6月,应上海昆剧团的邀请,梨园戏代表东南地区参加了《“古戏薪传”———首届中国四大古老剧种同台展演》,在世博会的大背景下,梨园戏、昆曲、上党梆子和川剧这四个古老剧种汇聚在繁华的大上海。很有趣的是,承载古老艺术的逸夫舞台,竟是坐落在繁华喧嚣的现代化商场、街道和广场中。谁会想到,在这群现代建筑的夹缝中,总年龄超过两千岁的四个古老剧种在轮番上演,演绎着各自古老的戏文。我们发现,在时尚的都市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青年选择了暂离喧嚣来关注这古老的传统艺术,跨越时空隧道,细品慢嚼这些古老艺术传递出来的古朴、典雅和纯真。他们惊叹、赞扬、敬佩,他们觉得通过观看一个晚上的几个折子戏,他们的呼吸调匀了,心情淡定了,心灵安静了。他们享受着古老艺术给予的宁静和清新,这就是传统艺术的魅力,在让观众享受精湛技艺的同时,更多的给予他们的,是心灵上的感化。我们感谢古雅精致的传统艺术还在我们这一代传承,感谢主办方提供这样的机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呵护传统艺术宝贵的精华及其存在的价值。

   多年来,太多的眼花缭乱几乎掩盖了戏曲艺术的本体特色,过于大胆的“改革”和漫无目的的“学习”让戏曲艺术的特色几乎消磨殆尽,以至于被其他艺术门类所同化。近年来从业者虽有所意识,但由于理念、经费、人才等软硬件资源的局限,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很多作品因没有完全掌握剧种风格,同时加以机械式的或左或右的片面驾驭,舞台的表现套用、生硬、格式化、不流畅、不透气、不连贯,作品神思游离不在其中。而且,戏曲是演员为中心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经济、社会发达的时代,从业者对于戏曲演员的表演主导意识也同样要与时俱进。人类发展让人的思维和行动更敏捷,戏曲演员对于舞台表演的技术技巧和展示能力也应更开阔、更丰富和更强悍。许多演员,有着十几年、几十年的训练基础,剧种技术过硬,完全有能力发挥和挖掘这种潜能, 去继承和发展自己的剧种艺术。改革,是要变得更好才称之为改革;学习,也是要让人更进步才能称得上学习。学习是我们永恒的意识,改革也是戏曲发展的方式之一,但是学习和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习得的东西为我们所属的剧种所用,最终化为我们的剧种自己的特色,而并非是让习得的东西代替本剧种的精粹。这一点是很严肃的,却又是很容易被忽视甚至是被遗忘的。已经遗憾消亡的那些,不正是因为其独特之处被一点一点地侵蚀,最终完全被剥夺而淹没的结果么? 唯有坚定信念维护独特的表演风格方能体现剧种艺术本体的价值。

   几十年的演员生涯,让人越来越觉得不安、忐忑和怯懦。常说舞台表演不要有杂念,这个问题我反复地思考过。当你的身体发生了变化,你的思维发生了矛盾,你对于你从事的艺术门类看不到希望,还有你的人生经历着不同寻常的起伏时,你还是否能保持心无杂念呢? 这时的演员看似内心丰富,但同时他的心灵也开始不再单纯,变得“重峦叠嶂”起来,开始不那么明澈。在复杂与单纯之间徘徊的艺术状态,能没杂念么?很难。现在我们生存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里, 周边有太多的诱惑,从事戏曲艺术的人带着太多的不解生存着,为戏曲艺术奋斗的人极其艰难地与自己的意志力在抗衡,我们用什么,靠什么支持我们的精神,回肠百转,说到底,可能靠的就是艺术魅力的感化吧! 就像我们听到了剧种的音乐,血液就会瞬间热起来,剧种的灵魂即刻附体,舞台的大幕一开启,台下的一切不愉快便可以释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顷刻便化为乌有,这种力量是语言不可替代的,这种神情只属于为之倾注一生的同仁们。为了这一种神圣的意念,几百年来,有多少代人接力领略,薪火相传。然而,兴奋激荡的岁月似乎已经悄然逝去,如今我们承载的和面对的却是背道而驰。为了戏曲艺术未来生命的延续,我们也曾耗尽所有,关注培育继承戏曲的星星之火,但是我们的眼神似乎非常渺茫,我们的心中已不再踏实。

   往往我们都用时代不同了来褒贬青年一代,可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令人困惑。艺术人才的培养不能总是谈现实,现实的时代也需要理想。但就在我们不厌其烦地谈创造,创造财富,创造生活,创造美好的未来的时候,也不能忘了创造是需要基础的,没有稳定的生活何谈创造,又能拿什么来创造!目前有一大批戏曲青年,没有业务基础、生存基础,可是却有不少的人在想着创造,可悲的是,有大部分人什么都不想,总在埋怨,是既不现实又没理想,这种现象困扰着艺术人才的培养。如何调整、理顺和引导这方面的工作,也许才是当务之急。再好的艺术没有了未来,也仅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空壳而已。戏曲的价值依附于她的生命,而生命的意义在于传承,戏曲艺术的未来如何,传承是根本,而传承的核心是传承人。传承人不只是老艺人,传承是一个体系,从老一辈艺术家到如今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再到即将挑起未来大梁的青年一辈们,都是传承谱系里不能或缺的血脉。而如今老艺人逝去,中坚力量迷惘,青年一辈心有他属,这也许是眼下戏曲从业者的基本状况。人才永远是最重要的,如何留住戏曲人才,需要政府的推动,需要政府的扶持,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参与保护和承担保护职责的文化自觉性。仅有传承的政策是不够的,现在的传承,一味地搞申请、填表格,而忽视了实质意义上的保护,在许多人的意识里,仿佛只要一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万事大吉了,孰不知,政策只有落到实处,能够切实解决戏曲传承中的困难了,能够让戏曲从业人员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去从事戏曲艺术了,能够让表演艺术人才心里踏实了,政策才算是有效了。抛开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不说,我们在积极努力地“代代相传”的同时,传与承的对接似乎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不少传者是有抵触情绪地在传,而承者,似乎也并非对传下来的技艺视若珍宝。有时觉得传承竟是一件有点悲壮的事情。不管现在的戏曲舞台已经被挤到了哪个不起眼的角落,但是对于用生命来热爱过她的人们来说,这方舞台就是他们的全部了。“传承”,就是接力,当一辈人将接力棒交付与下一辈的时候,也许就是他们最伤感的时候,因为某种意义上,他们的舞台生命即已宣告结束了,他们对戏曲的全部热爱和希冀,也交付到了未来的一代身上,期望他们能用自己的努力照亮戏曲未来的路。

  在此,仅以一位戏曲钟爱者的心声作为结束语:

  我一直觉得,现今的戏曲演员身上充满了一种“抱残守缺”的苍凉感,比起以前的“角儿们”,不见了万人空巷的轰动场景,更多的是几分艰辛、几分无奈和几分挣扎。老一辈口中过往的梨园佳话,永远只存在故事里,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与当年早不可同日而语。我曾经跟戏曲同好开玩笑说:“以前的戏曲演员能成为‘大师’,现在的戏曲演员,称呼一声‘老师’已经是很给面子了。”然而,纵观全国戏曲院团,还能有几个院团的演员能每天练功的? 台上的收获永远跟台下的付出成正比。

   不能不承认,戏曲的从业者是会越来越少的,戏曲这个圈子也会越来越狭窄, 纵然对现今的戏曲演员有千万个不满,说到底,又得感谢他们,有他们,我们还可以看到戏曲博大精深的百分之几,没有他们,我们连这百分之几都看不到。我坚信中国传统文化总会有重见辉煌的一天,至于戏曲这块,我还是有很多保留意见,因为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能坚守到那一天,虽然我倒是真的希望,戏,能被更好地继承或者是创作出来;人,能够一辈一辈生生不息。艺术跟人一样,有自己的命脉,如果戏曲这门艺术不能比以前更好,我们能否尽量保持让它不要再往下跌,如果我们不能让戏曲更加强大,我们能否尽量不要让它萎缩掉?

--------------------------------剧照---------------------------------

 

分为三类,每类按时间顺序排列

【一】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二】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三】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绕梁三日梨园情[二]表演艺术至高楼【大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