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梁三日梨园情[一]宋元旧篇【朱文】与不一样的【莲花落】

标签:
梨园戏朱文莲花落张纯吉曾静萍林苍晓吴幼清许天相元味文化 |
分类: 戏说 |
凤凰剧院/★★★★★
朱文:张纯吉、 一粒金:曾静萍、王行首:林赋赋、行首妻:吴幼清
梨园戏含三派,上路、下南、小梨园。上路戏由浙江一带传入,保存了大量宋元南戏剧目,古朴,多忠孝节义。有云:二苏程鹏举,三朱尹刘林,姜曹杨六使,三王赵孙蔡。这里的“三朱”里就有朱文,另外两个是朱寿昌和朱买臣。
引王仁杰老师微博介绍:“【朱文太平钱】是“宋元旧篇”,明代徐渭《南戏叙录》载其剧名,《永乐大典》仅录三支曲文,本以为已失传。梨园剧团于50年代泉州得道光年间梨园戏手抄本,存“赠绣篋、认真容、走鬼”三出。《永乐大典》之三曲文在矣。后又于国外发现梨园戏明代刻本,是梨园戏活化石又一铁证。”本次演出,三出演齐,难得的是,演员阵容强大,曾老师时隔十年再度出演,而正是这出戏,曾老师在八十年代获得了福建省水仙花奖,并成为其历史上唯一一个最佳女演员奖。张老师扮演朱文,两位前辈老师林赋赋老师和吴幼清老师甘当绿叶,饰演王行首夫妇。
回想今年元宵第一次看到此戏时,就深为年轻演员所折服,尤其喜爱这古怪精灵俏皮活泼的“一粒金”。这次看老师们的戏,又与元宵节的感受有所不同。这个一粒金,依然是活泼少女,是敢爱敢恨,是精灵古怪,是一往情深,但明明知道她是鬼,却让人仿佛回到青涩年华,内心荡漾,直教人好想谈恋爱矣!这不是人鬼情,这分明是从古代穿越至今的顶级偶像剧,令人返老回童不可思议。这个俏皮可爱点子频出的一粒金,配上那个一点点木讷一点点呆的朱文,实在妙不可言。演员分寸,可见一斑。
【莲花落】
凤凰剧院/★★★★★
郑元和:林苍晓、阿桂:黄晓萍、歌郎:许天相、魏少辉、张贻泉、蔡仁宗
【李亚仙•莲花落】在昆曲里是较常见的折子,也是著名的穷生戏。但梨园戏的这个【莲花落】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昆剧是郑元和为主,而在本剧中,他身旁多了四个载歌载舞的乞丐,俨然是一个“民间乐队”,三位七旬左右、数十年的老搭档许天相老师、魏少辉老师、张贻泉老师以及蔡仁宗老师给观者带来了轻快不失古朴,热闹不失规矩的表演,令人为之倾倒,印象深刻。而林苍晓老师扮演的郑元和,亦与昆剧里的表演差别甚大,只见其动作不多,总是不紧不慢地落在队伍最后,只靠微妙的神情与语气,极少的动作,就让那份巨大的落寞与对未来茫然惆怅的情绪强烈地穿透这个由“民间乐队”营造的欢快热闹的世界,直刺人心!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里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即如是。这种体验,在昆剧的同名折子里未曾有过。
据资料,该故事最早见于唐,宋元南戏则留有【李亚仙】曲九支,后在元杂剧亦有出现,明代在这些基础上方形成了【绣襦记】。六十年代据老艺人口述,由旧抄残本形成完本,后由编剧整理成【李亚仙】,至今常演不衰,因此与昆剧【绣襦记】属于同源而各异。
-----------------------------------------剧照----------------------------------------
【朱文太平钱】
-------------------------------------------------------------------
【莲花落】
-----------------------------------------------------------------------------------
【戏外杂记】
这一日,“老戏团”先遣部队抵达,计中子、大大、米雪、伊亦以忆、小海、猴魁、老鱼、停云等九位,下午先同游西禅寺,闷湿气候,匆匆观览。后与文文小娘子、海上闻铃、天蓝、云何、陈老婴汇合后集体第一顿晚餐,买花。演出后小海生平第一次鲜花,事前信誓旦旦,还要拥抱曾团,但事到临头虽第一个站上去,却久久未动,似失了主意一般,遂成为此番大家之快乐笑谈。晚间得意外收获,欣赏到难得一见的民间杂剧“做场戏”和“丰唱戏”,大呼幸运。散戏,王仁杰老师履行承诺,请客夜宵,席间林苍晓老师、张纯吉老师负责点菜,并与梅影疏清、十三等北京朋友汇合,因店小人多,最后用两张圆桌拼成8字桌,王老师做“腰围”处,席间谈笑风生,更有米雪与中子难得一见的现场表演,快活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