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食堂的“微观经济学”
(2012-05-23 20:53:34)
标签:
食堂中国人民大学杂谈 |
分类: 草野 |
初到人大,第一深刻印象是食堂的“繁荣”。
其一,场所众多。校园面积不算太大的人民大学,光食堂就有东、中、西、北、南五区,如果再加上分散在其外的留学生食堂、饭店、咖啡厅、小吃店等场所,整个校园的供餐场所的密度相当高,就餐十分便捷。在校园里的任何一个地方,几乎都可以在步行5分钟内找到一处就餐点。
其二,供给丰富。每一区食堂都不止一个供餐场所,几乎都由普通食堂大伙、小炒套餐类和点菜类等多种供餐场所形式组成。而分散其外还有很多饭店、咖啡厅、小吃店等形式多样的场所。“上”到商务宴请,“下”到煎饼果子,从川菜、湘菜、京菜、粤菜到上海小吃、西式餐饮,几乎在校外看得到的、你想得到的,在校园里几乎都可以找得到。
显然,人大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供餐系统。在这个系统里,看似繁多的场所和供给形式,背后却有着严密的价格等级体系。在最普通的大伙食堂里,通常6-7元就可以饱食一顿,比如点一份菌菇肉片4.5元,一份菜蔬1.5元,二两米饭0.5元,合计6.5元。如果点一笼肉包子加一碗粥,价格也差不多。而如果是盖浇饭,那么通常就是10元上下。如果在特力屋这样的品牌快餐店用餐,那么就可能进一步上升到15元左右。如果点菜,则再进一步提高。当然,即便是点菜,也有丰富的层次,从人均二三十到两三百都可以得到满足。
但价格差异并非都与实物本身的价值有关。
饺子的价格,似乎很能反映这一点。比较东区大伙食堂和留学生第一餐厅,这两家的饺子无论在个头还是口味都比较近似,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其中,东区大伙食堂的饺子是每二两1.5元,合7.5元一斤,在八百碗快餐厅是9元一斤,在留学生第一食堂里则是每二两3元,合15元一斤,是大伙食堂的整两倍。
再以常见的盖浇饭为例,如果在大伙食堂买一份剁椒鸡蛋或者鸡蛋炒黄瓜,不过3.5元左右,加上二两米饭是4元左右,但如果是盖浇饭,则是6-7元,溢价明显。前文提到的菌菇肉片一份是4.5元,加上二两米饭是5元,但如果是菌菇肉片盖浇饭,则是9元。
那么这种价格差异主要是依靠什么是来支撑呢?
一是场所环境的差异。前文提及,每区食堂的供餐形式多样,而大伙食堂都位于所在区的底层,且就餐密度高,餐桌餐椅摆放成最普通的行列式,桌椅多为塑料制品,而在其他就餐场所就可以享受到类似城市餐厅的就餐环境。这一点上,就餐密度与菜品价格成反比。
还有就是服务的差异。大伙食堂处处自助,而在其他场所,有的是叫号制,有的是送餐制,吃完还有专人收拾餐具。更重要一点,尽管很多食材接近,但大伙食堂是大锅菜,而其他场所多为小锅菜,是及时现炒,亦符合一般的消费心理。
除此之外,该供餐系统在经营上亦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一是积极拓展供应品种。这点前文多有述及,几乎可满足任何想得到的消费需求。
二是经营方式多样化。引入品牌经营,比如特力屋、上海城隍庙小吃等。
三是充分利用既有空间,充分了解消费心理。即便是在大伙食堂,也是见缝插针,比如我们可以在东区食堂二楼的交通集散区看到摆满了就餐桌椅;在普通供餐窗口以外,在原本的过道或者就餐区里,加入特别的经营,比如中区大伙食堂的卤菜专营铺、饮料和火锅供应专柜,东区大伙食堂的锅仔和盖浇饭,东区和西区食堂的瓦罐汤等。这背后,是对消费心理、消费需求甚至消费行为习惯(即在一些人流经过处出售饮料等)的充分掌握。
四是尽力做大附加值。前文提到的各级供餐样式及其价格等级体系,就是通过环境、人工等诸如而实现。即便在大伙食堂,也能通过“肉丝杠杆”来撬动价格,即在菜蔬里加入少量肉丝肉片,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提价作用。
由此可见,人大的供餐部门的营销很有水平。初到人大,会想当然以为这么多食堂竞争会相当激烈。但实质上,这么多食堂之间其实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分兵合围的关系,从地理空间上、从消费需求上尽可能将其获利可能撑到最大。
有意思的是,最近传来人大学生要组织罢餐的消息,更有后续消息说此事甚至惊动了校长,紧急召见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改善学生食堂就餐质量而商讨。
经营出色却遭到学生抗议,这里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综合相关信息,学生们的不满意见主要聚焦在菜品价格过高,在既有的就餐体系中,未能充分感受到规定的学生伙食补贴优惠。
以代表性的四个大伙食堂来看,尽管空间分布合理,就餐空间也有一定规模,但在整个供餐体系里显然已不是主流,主要体现为:
一、相对全校丰富的餐饮供应体系,大伙食堂的菜品种类较少。
二、在有限的菜品种类里,更新速度很慢。在笔者留心观察的两周内,各主要菜品几乎没有变化。
三、尽管场所很多,但各区大伙食堂的基本菜品供应高度雷同。
四、即便是在大伙食堂的‘地盘’,那些看似便民的多样化供应专柜的涌现,本质上也是对公益性供餐空间的蚕食。
所以,如果你想改换口味,只有选择价格更高的产品,进一步突出了价格问题。因为你不可能每天吃没有肉丝的炒莴苣叶和肉圆,每天吃同样的几种鱼一样也会倒胃口。所以,应该说体现补贴优惠的学生基本餐都有供应,但显然不能符合需求,与经营得风生水起的营利型餐饮相比更是苍白孱弱——剔除那些在大伙食堂安营扎寨的半经营性专柜的话。
即便在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供餐场所,其价格亦不低于校外社会餐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仍以前文提及的菌菇肉片盖浇饭为例,校内为9元,而校外同类型、同等级、相似地段的快餐厅的同类盖浇饭,也是9-10元,而且里面除了主菜往往还配有菜蔬和酱菜。显然,校内供餐的性价比并不高。
学生们的不满,根本在于学校供餐设施的公益性和市场性之间出现了失衡。一方面,经营者在市场营销方面相当成功,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源,尽力做大需求并满足这些需求,从中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作为公益性的、享受国家补贴的学生伙食则只是做到基本维持,且不能满足需求。
此外,必须看到,前者营销的成功亦建立在其垄断性之上,正因为缺少竞争及必要监管,其地理优势和垄断地位亦充分体现在其价格上,即:学生们(消费者)为不出校门就近用餐而付费。形象点说,就是那份菌菇肉片盖浇饭里的菜蔬和酱菜也化为了利润。
由此,本来应该就餐质量、环境和空间方面占据主体,花式餐饮和社会化餐饮为补充的格局出现了翻转,并且形成了一方面市场经营不断拓展,一方面基本保障勉强维持的局面。
另外,必须看到,由于就餐环境、菜品品质都成为了其等级分明的精密构建的经营体系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又严重限制了最基本的大伙食堂的改善。试想,如果大伙食堂的菜品丰富到与其他供餐类型一样多,显然将会令更多人在“剁椒鸡蛋盖饭”和大伙食堂的“剁椒鸡蛋加米饭之间作出新的选择,动摇的将是其最核心的营销利益。
这样的局面下,谁最该负起责任予以协调?答案显然就是学校。如果说大伙食堂是公共服务,其他餐饮是市场服务,那么学校就是政府,他的立场显然应该站在维护公共利益的一方,保护公益性服务空间不被市场所侵占,并随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并增加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当经营部门逐渐成为类似实体经济中的庞大的垄断性国企的时候,就得需要通过采取拆分、重组等强硬手段予以变革。
在当今政府角色错位,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学校食堂反映出的问题恰恰带有了一定的时代性和普遍性。人大的食堂经营会不会在校长关注后得到改变,这所以培养国家工作人员为主的学校的学生们又将会有怎样的后续反应,值得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