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重到]桃花扇
标签:
秣陵重到桃花扇昆剧石小梅张弘龚隐雷赵坚江苏省昆剧院元味文化 |
分类: 戏说 |
20120324/[后访]★★★★★其他★★★★
“春風上巳天.桃瓣輕如翦.正飛綿作雪,落紅成霰.(取扇看介)濺血點作桃花扇.比著枝頭分外鮮.攜上粧樓展.對遺跡宛然.為桃花,結下了死生冤。”
这是昆剧[桃花扇]之[题画]中的[玉芙蓉]。此番[秣陵重到]三场预演之重头戏[桃花扇]演出,恰亦是三月三。窗外的金陵城阳光明媚,游人如织,仿若古境重现。我们不是丽人,却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上海、北京、台湾、苏州……于是一台演出,在这个春花初绽的时节,化成了一个小小的文化节日。
本版[桃花扇],正式演出于1991年,即便是距离最近一次演出,也有12年。在与剧中同样的地点、时间欣赏这部[桃花扇],此时此地人赏彼时彼地情,可谓玄妙。如演出阵容更加齐整,整体曲唱更进一步,效果可臻更佳。
全剧分为[访翠]、[却奁]、[圈套]、[辞院]、[寄扇]、[骂筵]、[后访]、[惊悟]、[余韵]九折。前六折整体上以叙事为主,节奏从容而相对平淡。至[后访],之前的铺垫霎时翻转为人物心绪,沉淀后的情感尤其醇厚,在清冷凄凉的格局里,显得隐忍而饱满,浓郁而透亮,令人动容触怀。一曲[倾杯序],更是令整出戏牢牢站稳,从叙事转向诉情,并由此开始不断抵达观者内心深处。此当为全剧之气脉所在。而[惊悟]后半折,侯方域叹出家、国、人安在,萌出家之念时,仿佛天地顿时黯然,万籁归于沉寂,致全剧之题眼。
此外,剧中有几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如[辞院]中,当李贞丽迫嫁临离去时,自掀盖头说出对三百两聘金的惦念,[余韵]中,保儿在改朝换代以后登台,摇身一变成为皂隶,这些都充满了人性的光彩和人生的况味,令人回味再三,都堪为创作者的智慧火花。
一部戏首尾最难。本戏首尾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不乏亮点。结局趣妙,不仅三人间的舞台调度很好看,且似顺序三处皆可作为全剧收官:
一为侯方域遁入空门时。余韵全留观者回想。此处余韵最绵长,然有虚无的向导,或带来效果风险。
二为当上了皂隶的保儿,怀揣为新朝纳贤的使命,一路喊着出山喽,出山喽时。留保儿之余音回荡为首尾,余韵最曼妙。形成一个开放的结局,观者各怀心思离场,也是一种演法。
三为现下的演法,苏昆生陪护李香君寻访侯方域,恰巧来到其修行观前,设计了一段相逢不相认的结局。余韵展现在舞台上。随两人结缘的那段曲重新响起,观者眼前仿佛回放其两人初见之情形,达成强烈触情效果。不过期间也有风险,一是李香君的情绪,乱世奔走,结局未知,似不宜如此简单的欣喜与憧憬;一是侯方域的反应,当听到李香君说其认为夫君肯定是在报国的前线,而绝无在此隐居的可能的时,其实已经开始动摇彼时侯方域出家的根本缘由,因为国还在(尚有报国处),香君也在,而香君重聚则家也在了。这里,侯方域的心理起承转合显然又不是这样一折尾声可以涵纳的了。
[惊悟]前半折似为[沉江],史可法猛地出场略显突兀。仿佛前后关联紧密的全本剧中出现了一部折子,显得与之前的叙事风格不一。而当侯方域再度出场却是极好,沉沉国事全部化成心事,压到观者心头。国何在,家何在,史可法何在,香君何在。人生的莫大孤独,无非如是。
此番联想到后一天的[白罗衫•诘父],亲人一朝成仇人,亦是难以言述的内心孤独。即便大幕落下,其慢慢无边的孤独感亦在人心间久久不肯散去。此当是舞台艺术之看不够的永恒魅力。
------------------------------主要演员------------------------------
侯方域:石小梅
李香君:龚隐雷
苏昆生:赵坚
李贞丽﹣徐云秀
阮大铖﹣赵于涛
杨龙友﹣顾骏
保儿、老马夫﹣李鸿良
马士英﹣孙晶
史可法﹣柯军
-------------------------------------剧照-----------------------------------
访翠
却奁
辞院
骂筵
后访
惊悟
ps:4年前对1699版桃花扇的观感:1699桃花扇,一半沉沦浮华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