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一斑多感叹·梨园戏[苏秦]

标签:
梨园戏苏秦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元味 |
分类: 戏说 |
20110502/泉州南音艺苑/★★★[★]
[苏秦]是梨园戏里的骨子老戏。先来一段《泉州晚报》上曾经的一篇文章:
“梨园古典喜剧《苏秦》
《苏秦》,梨园戏“上路”、“下南”均有此剧目,都是内棚头戏。本子大同小异,各存场口,有的出目相同而演法不同,各具特色。
《苏秦》一戏,南戏有《苏秦衣锦还乡》一目(见《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已无传本;元杂剧有《冻苏秦》一剧,《九宫正始》收有曲文;明传奇有《金印记》,为元末明初人苏复之作,共42出。
据近人赵景琛先生考证,《金印记》是《冻苏秦》的改本,而《冻苏秦》又改自南戏《苏秦衣锦还乡》,可见此戏前后几种本子故事情节一脉相承。梨园戏《苏秦》故事大致与《金印记》相似,曲文间或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1954年梨园剧团艺委会把“下南”、“上路”的场口合起来,由许书纪、林任生、张昌汉各分3场整理为“真不第”、“提灯”、“拦路”、“当绢”、“亲姆打”、“遣百户”、“三婶报”、“假不第”和“落祠堂”等9出。1980年,此戏在香港演出时,改名为《苏秦还乡记》。
梨园戏《苏秦》的情节大致是:苏秦之父苏洛卿膝下两子,大儿子为商,二儿子苏秦一意求学,初试不第。哥嫂及父母见他生活无着,只靠其妻纺棉织布聊以过日,于是举家反对其读书求取功名。苏秦由于生活拮据,后来连其妻也反对他读书,家人和亲戚中只有苏秦的三叔对他表示理解和支持。苏秦悬发刺股立志读书,终于考第入宦,又假不第重归故里。此时,家人见其依旧不得志且一副落魄相,更加奚落于他。后来三婶报知苏秦游说六国,在外为宦发迹,家人恍然大悟。苏秦不计前嫌,认了家人,落祠堂一家团圆。[李建民]”
这回看到的正是这个9出的[苏秦],名字早已改回来了。就像引文标题所写的“古典喜剧”,看着有点类似昆剧里的[荆钗记]都以做表为主。而苏秦这个人物出现在昆剧《金印记》里,但现在看到的夜就是折子戏[不第]、[投井]。而且梨园戏似多袭宋元以主角为剧名,也是一个区别。
令人比较感兴趣的是这部作品的内容。苏秦“不第”而归,原是“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本剧“改善”了苏秦妻子周氏,将之描绘为其之所以“不下纴”因为受到了嫂嫂婆婆的捉弄而引起的误会,而以嫂嫂和婆婆为代表的嫌贫爱富的一家子,则“恶”到极点,简直超乎人的常理想象,但周氏都一一隐忍下来。而苏秦与妻子的小误会却一再被作者放大,不仅[提灯]一折没有澄清,在最后[落祠堂]还让苏秦故意又搬出来捉弄一回,理由是让周氏有一个当着一大家子一吐心中怨气的机会。
这部作品里,“扬善惩恶”为其主基调,而剧情仍是家长里短,故意将“善”与“恶”的距离拉开,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以此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在[假不第]开始,又充分延宕剧情,设计成苏秦衣锦还乡却故意装不第,继续考验家人,却是让他们集体出丑而观者大感爽快,及利用小的插曲和误会,将周氏与苏秦的复合一再设置障碍,最后故意误会的小插曲,既是剧情作为收官的一个小高潮,又是一次正面阐述“教育理念”的机会。因此,整体上这部[苏秦]无论戏剧内涵还是表现手法,都相当的传统,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不久的过去,就是端坐在戏台下的淳朴乡民,看到杨氏出场骂几声,看到亲家对打就起哄大笑,看到周氏被欺负邻座的婶婶会偷偷抹眼泪,看到苏秦衣锦还乡,前面怀抱孙子的大爷就两眼放光……
如此,除了舞台灯光,几乎都是本真原味的传统味道,一如泉州大街小巷到处“潜伏”着的各种老建筑一样。包括期间周氏和哥哥家轮流赡养父母,包括最后[落祠堂]等,都是彼时再正常不过的“规则”和做法。而这一出,也只是“一斑”而已。
也不知从何时起,一切都悄悄然又翻天覆地改变了,包括所谓的西方戏剧法则,现代审美观点,当代社会伦理……不知不觉间,那些原本渗透在我们血液里、灵魂内的脉络干枯断裂,只余下了永远饥渴的欲念,如孤魂野鬼般飘荡而不知归处。
一个关于现代化的梦想,我们连起点都找不到了。
----------------------------人物----------------------------
周氏
苏秦
田氏
----------------------------剧照----------------------------
1
[真不第]
此折与昆剧折子[不第]大意相近
描述婆婆田氏和嫂嫂周氏以假及第消息欺骗周氏 看她的笑话
当苏秦真不第而归时,便是“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的景象了。
此折中,从全剧看,“妻不下纴”这个场景表达相对于其后因此而引发的一系列误会而言,好像显得简单了些
到后面会令观者不断产生疑问:这个苏秦至于么
--------------------------------------------------------
2
[提灯]
昆剧折子[投井]在本剧中是没有的。三叔公收留苏秦只是在本折人物对话中作了交代。
简述周氏得知苏秦住在三叔公家,夜间提灯探望,但因误会而遭到苏秦冷落。
这一折,是两个人的对手戏,遗憾的是周氏对苏秦的层层劝慰欠缺层次,两个人周旋了满满一出,情绪关系还是在原点踏步,以致看起来显得拖沓重复。
--------------------------------------------------------
3
[拦路]
周氏得知苏秦要离开,拦路送别,两人冰释前嫌
--------------------------------------------------------
4
[当绢]
这一折真真是周氏的血泪史,没有银两赡养公婆,就把辛苦织好的绢拿来当掉。结果反而被嫂嫂算计,不仅绢被讹掉,还两次挨打。其间,婆婆田氏和嫂嫂杨氏之间,既“同流合污”,又互相攻讦,比如婆婆一边向着杨氏“作恶”,一边言语里“揭穿”杨的本性,总是引来观者的笑声。
--------------------------------------------------------
5
[亲姆打]
这一折煞是热闹。通过言语交代了周氏遭受折磨被逼欲寻短剑而被救回后,其父母向公婆讨个公道。主要是两位婆姨间“挥拳相向”。这一折出现了很多配角人物,一个个都个性鲜明,人物行为特征独特,相当的有光彩。尤其周家老爷(亲家)那一句句“么-意-思”鲜活有趣得一塌糊涂。
亲姆
--------------------------------------------------------
6
[遣百户]
交代苏秦当官。这位百户的表演留遗憾。
--------------------------------------------------------
7
[三婶报]
苏秦只讲当官的消息告诉了三叔公。三婶特意赶来向周氏传讯。
--------------------------------------------------------
8
[假不第]
这时候,[金印记]里的金印出现了
--------------------------------------------------------
9
[落祠堂]
大团圆
------------------------演员表-------------------------
苏
苏洛卿
苏
苏
亲
唐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