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喧嚣的[潜在支出]
标签:
潜在的支出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06级本科班话剧元味 |
分类: 戏说 |
20091202/上戏瑞钧剧场/★★★【★】
1.
你信不?话剧可以用来防身。
下午接到银行电话:先生,上个月你有欠款*万,我们可以为你办理免息分期付款。我想起来因为是替集体付账,上月是有一笔大额开支。可是免息?分期?能有这么好的事么?就听电话继续说:……真的是分期免息,你只要首付10%这,样您就可以腾出宝贵的资金用来投资……我们是免息的……我继续不说话……电话:……仅仅收取小额的手续费,只是利息的三分之一哦,每个月只要付……。我长吁一口气,终于听到了重点,于是很客气的回绝了她。回头仔细一算,好家伙,电话里听起来每个月要付的手续费很少,可总账一看,这个号称三分之一利息的手续费居然是总额的6-7%。
我想幸亏前几天刚刚看了这部上戏06的毕业演出,俄罗斯话剧‘潜在的支出’。电话里发生的这一幕,难道不是活生生的‘潜在的支出’吗?话剧可以用来防身,倒真是前所未闻,这让我想起前阵子媒体报道过的新闻,说是现在到处出现的周立波的市民警示广告‘旁友帮帮忙’,真的帮助一个市民在上当受骗的紧要关头脱离了陷阱。当然,那个电话里的只是一个交易,算不上欺诈,但那些‘潜在的支出’的确在消费着你我的倏忽,奋力博取着一切可能的利益。
是的,到处都在奋力博取。‘潜在的支出’需要‘里应外合’。正因为人人在奋力博取超额利润,才会到处是重重陷阱,每个人的‘潜在陷阱’造就了满世界的‘潜在支出’。它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又是人人平等的残酷游戏。
2.
剧中的年轻人们正是在对额外的利润的渴望下,踏入了‘潜在的支出’的埋伏圈。如果不是要或许炒房利润,瓦夏不会把自住房抵押而买下了看似实惠却最终让丑恶的房地产商掠夺干净的问题住房。如果不是想着可以通过自己工作在短时间内赚取更多的钱,妹妹也不会去找借腹生子。而即便是腰缠万贯靠黑伎俩而发达的‘大腕’,也要为高昂如敲诈般的医疗服务支付‘潜在的支出’。
说的是俄罗斯的故事,然而同处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大陆,实在太多可鉴之处。当下,尤其是在财经领域,杀人于无形的掠夺屡屡上演,而且不需付出任何代价。这里摘录一段时寒冰最近的博文:“……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也处在一个痛苦、悲凉压抑希望、快乐的时代……道德感,在唯物至上论下,滑入深渊。因为,拜物者,比哪怕任何一个有敬畏之心者,都更容易激活人类本性中的贪婪、邪恶和残暴。当以法律构筑起来的刚性制度残缺不堪,只能听任强势者在欲望的引导下,肆意掠夺弱者,无所顾忌,变本加厉。”这就是无处个“潜在的支出”叠加后付出的代价。当结尾兄妹两人回忆起气势高昂的前苏联卫国战争,当俄罗斯音乐声想起的时候,我似乎感受到创作者凝重的悲怆和哀叹。还有那现实与历史相映照下的深深的惆怅与迷惘。
3.
或许是毕业作品的缘故,人物显得有点多,部分段落,无论情节和人物略有重复之嫌,使得剧情显得有些拖沓。剧本是个好本子,从国内看都是为数不多的现实题材的作品,却比类似《蜗居》之类要厚重与深刻。从舞台呈现来看,如果这个‘潜在的支出’不仅仅是青年人的困境,更扩展进一步扩展到全社会的每个人,可能效果更为理想,包括医生、借腹生子的小姐、房产商等等。毕竟这是整个社会都在付出的代价。部分情节的铺展似可加以完善,比如妹妹与情人的关系,有点令人跑戏,比如会疑惑,那么有钱的情人,为何生孩子要跟哥哥要钱;没见到两人感情的描述,最后的分手伤感就有点莫名;结尾处瓦夏的话引出了对卫国战争的思考,如果话中涉及的内容在戏中有所铺垫则更为理想,可使得结尾更加顺畅……
‘潜在的支出’是一部教人思考的好戏。只是满台的青春,散戏之后还是照样为房子、票子、车子……而奔忙,并不惜付出‘潜在的支出’。回望我们自己的历史,从1919到1949再到1979,每一个时代的我们的青年人又都在为什么而奋斗和努力?
点点滴滴的‘潜在的支出’,从历史的长空中俯瞰,我们正在付出的或是整个民族的巨大的代价,包括价值观,包括发展观。这种代价从不掩饰,正一路咆哮着喧嚣向前。
-----------------------
剧照:
妹妹的大款男友
丑恶的房地产商与美丽的办事员
普通白领的瓦夏(哥哥),没有什么钱,找小姐也只有消费陪聊还遭遇“潜在的支出”
借腹生子的女人们
女办事员为帮助瓦夏不受欺骗,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最终她嫁给了开发商,瓦夏的厄运照旧
妹妹请来借腹生子的原来就是那个小姐。小姐漫天要价。
兄妹愁对双目。
妹妹进入了梦境。
她看到新娘不是她。
耶稣再度出现。这个角色不认为很重要,意义只是在说,信仰的沦丧。
耶稣是充满自嘲意识的一个,嘲讽自己,其实就是在嘲讽这个伪善的世界。
尾声。得过且过的兄妹俩,靠借贷透支未来。
-----------------------------
谢幕。
编剧“维克托利亚·尼基福罗娃
ps:感谢乔森提供了看戏的机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