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所在——从沃原版【哈姆雷特】看大学生戏剧

标签:
哈姆雷特大学生话剧节沃原剧社话剧华东政法大学元味文化 |
分类: 戏说 |
20091021/话剧艺术中心沙龙/★★★【★】
剧说:
1.
作为本届大话节为数不多的经典重现,完全现实生活化的装束,以若干白色大纸箱的不同排列组合作为主要的舞台布景,便是华政沃原剧社版《哈姆雷特》所呈现给观众的最表象特征。
作品内容完整,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却将剧中的音乐作品几乎不露痕迹地替换成了国语作品,除了舞台装置以外,在诸如戏中戏的编排设计、开场和结尾的设计中都体现了创作者的别具匠心,呈现出积极向专业作品靠拢的努力。男主角除了在开场有些拘谨以外表现得相当出色。当然作品也有一些细节值得商榷,比如戏中戏末尾显示是国王自己扮演了凶手,反而削弱了戏剧张力;哈姆雷特偷换迷密信一场过于拖沓,并且占据如此篇幅显得没有必要;最后的决斗,雷欧提斯变成了策划毒计的主谋和偷袭的小人,弱化了克劳迪斯的象征性等。
2.
整场演出最为人所津津乐道和引来较多争议的或许也就是那些大纸箱。大箱子的组合变化所呈现出来的奇思妙想令人难忘。如:哈姆雷特去看望奥菲利娅时那场,当哈姆雷特把奥菲利娅猛地推倒在“墙上”时,由撞击瞬间产生的凹凸感加重了现场震撼效果;在“墙体”中间抽离箱子就成为了窗户,在两扇“窗户”中间将箱子横向平移就形成了十字架。在光影效果配合下,成为哈姆雷特未忍心向正在祈祷的克劳迪斯下手的绝好场景。但可能也正因为这些舞台道具变化的多样性,以及大纸箱搬移时的滞留和拖沓感,使得观者的注意力被更多地引向作品的表现形式,继而产生作品创作重心是否偏离的怀疑。
然而,这些成为焦点的白纸箱或许只是一个误会。坐在与演员近距离接触的小剧场,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那些我们现代生活的普通年轻人,他们口中虽然念着经典的异国台词,却完全是当下青年的神采和身姿,他们之间居然毫无隔阂,一切如自然流淌,古典的却分明又是灵动的,不新鲜的故事因注入了鲜活的灵魂而绽放出了出乎意料的魅力。这一点是如此令人着迷。而最大的不满足也在于此,那些美妙瞬间似乎并没有贯穿到作品的全部,甚至有时会令人产生错觉,看到的是不是仅仅是创作者们的无心流露。
3.
话剧中心的年度大作《一九七七》刚刚落幕,八零后和九零后们的戏剧节又热烈上演,这是巧合,却也似颇值得体味。站在改革三十年的现在回望,当年的五零后们尽管是生长在红旗下的第一代,却经历了相对坎坷的青春岁月,“一九七七”于是说是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不如说是那一代人命运残酷的分水岭。而六零后们的青春燃烧在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八十年代,虽然也经历了八九事件,却无意是当下改革最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七零年代们尽管当他们踏入社会时,整体社会秩序和发展路径已经成熟,但至少也享受到了1997到2008年这一波经济高速推进的发展红利。
那么八零和九零后们面对的又是怎样的局面呢。物质财富空前充盈而民生保障、道德体系等社会均衡性需求日益迫切;遍地都是工厂就业却开始变得艰难;遍地都是房子房价却变得高不可攀;可以用钱轻易买到一切却也很容易失去一切。添加剂越来越多,原生态越来越少。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房地产无法继续作为GDP的支柱,而新的发展动力尚在萌芽……一切呈现的是经历了一段相对平稳的高速发展之后,社会与社会人所面临的必然的变革需求。这难道不是一个足够人思量的时代吗。
4.
大学生戏剧作品最大的资本或就在于学生身份本身。其魅力不在于与专业戏剧作品的接近程度,甚至也不在于有多大的原创能力,根本上,或就在于那种成年而对尚未社会化、投入戏剧创作却非专业化的那种微妙状态下所产生的“临界美”。从一般规律来看,无论现实人生还是戏剧人生,其青涩韶华和成熟年代往往是最富有魅力的两端。而大学生戏剧恰恰是两种人生的叠合,也就在其中蕴含了巨大的能量。
从某种程度而言,很多所谓的经典所释放出的往往也是根植在社会剧烈转型期的“临界美”,而在其中熠熠闪光的是人性的光芒。《哈姆雷特》便是其中的典型。当社会的新生代们,带着学生时代的理性理想和感性憧憬,面对真实的、充满未知的变革时代,又将会产生如何的碰撞和火花呢。
就此而言,沃原版《哈姆雷特》从专业角度而言,作为学生作品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从学生身份而言,学生戏剧的核心魅力点的延展和挖掘似乎还不够充分。作品呈现的更多的是向专业作品的学习与靠拢,而缺少学生个体的思考与作品的融合。从这个角度说,其实《哈姆雷特》原作的结构、逻辑甚至人物关系都非重点,都是可以拿来延展的手段。
5.
这里或许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创作大学生戏剧作品,又应该如何来评价这些作品。
诚然,既然是戏剧创作,就必然要以专业作品作为目标,也必然需要必要的专业素养;而作为大学生戏剧作品,却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身份的特长,使其在生命最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时期,能够更少的受到既有框架的束缚,包括戏剧的、社会的,从而释放出最本真的爆发力和最强烈的感染力,成为推动这个在未来未知的新时代面前已然老旧的社会奋勇前行的重要力量。
这两者之间似乎形成了微妙的关系。似也给创作者和观众带来了判断上的犹疑。从专业的角度俯瞰,一切正在路上的攀登都显得有点多余和可笑,而从最本质的学生个体出发,一切的既有规则又显得多么的无足轻重。To be, or not to be,这的确也是一个问题。然而,就是这种充满张力的微妙,难道不是大学生戏剧的另一个魅力所在么。
----------------------------------------
剧照:
国王婚礼的场景。白箱子在此剧中作用多端。数不胜数。
沃原剧社成为戏中戏的戏班子。
戏中戏一场。
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一场。
从左至右:两位大臣、国王和波洛涅斯
下面一段颇有TNT的简约风格(包括戏中戏那段吟唱也类似)
国王在祈祷那场
哈姆雷特与母亲
哈姆雷特再次看到了老国王的亡灵,而母亲什么也看不见
哈姆雷特与福丁布拉斯。某种程度上,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哈姆雷特代表的人文主义理想其实获胜,甚至超越了生命的意义。
戏中特别设计的奥菲利娅的亡魂,走过国王王后以及她哥哥的身边,直到走向死亡
奥菲利娅的葬礼。哈姆雷特面对雷欧提斯的冒犯。
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决斗
演员似经过充分练习,很真实精彩,不过离观众席的距离显近
此戏中,国王是被哈姆雷特用王后喝剩下的毒酒毒死的
作品的细节匠心无处不在。最后场景设计成所有剧中人物——全部成为了亡灵,慢慢相继站成一排。
他们随后脱下了身上的赘物,隐喻解脱?
------------------------------------
推荐看图方法:
单点博文中的图面,会出现新的页面(博文配图),看起来非常舒服,因为博文里的被缩小画幅了。这种尤其适合看横画幅。并且在新页面右上角可以翻看上下页。
--------------------------------------
ps:
大戏节已经好几届了,却从来由于年纪差距过大而羞于前往。前几日第一次浏览中心论坛里的大戏节板块,正巧看到由东篱作品引发的争执,尽管个中人似剑拔弩张,过程也跌荡起伏,却看得我心花怒放(汗)。我说我是看到了当下戏剧青年,或者青年戏剧最本真的一面,并且才华横溢。某种程度上,或是大戏节在虚拟空间和舞台之下的延展。这种貌似不和谐的一出,难道不也蕴含着这个社会最可珍视的力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