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阮义忠(完整版)

标签:
阮义忠持恒刹那失落的优雅正方形乡愁北埔八尺门人与土地台北谣言 |
分类: 光影 |
20090411/东艺演奏厅/观看之道阮义忠讲座
阮义忠:家乡,就是有人性的地方和有感情的地方。
2007年做的阮义忠图文整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8904f01000b2i.html
我的博上有很多阮先生的“痕迹”。题图上、头像里还有“一些话”中。所以,这一场阮义忠先生的讲座我知道不是摄影技巧课,或者说是一堂最高级的技巧课。聆听那些照片前后的心灵点滴。以下基本都是原话整理(除了引子外,元味的话俱用括弧标识)。并配上现场介绍到的照片。
1.引子
阮先生以个人经历的简短介绍作为开头。他站在那里,并不落位,谦逊谦和,并且冷静剖析自己年轻时的经历。一个农村木匠的儿子,自小想的就是念书离开那个落后的乡村,后来年少成名,愈发的存在主义,跟当时整个台湾的社会思潮一样,觉得西方的都是先进的,本土的都是落后的,只看到自己,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也不知道感恩。
所以非常感激摄影,不然或者至今仍是那个自私自利的艺术工作者。“突然”成为一名杂志的摄影记者后,站在街头茫然不知所措,充满问好,要拍什么?自己与镜头里的人物是什么关系?有了顿悟的感觉,才发现已小有名气的自己原来是那么的虚无。有了摄影才能去深切体会自己和镜头前的世界的关系。
2.持恒刹那
作品介绍从《持恒刹那——随证严法师行脚五年》开始。
这是所有作品的第一幅。法师的手。证严法师提倡佛教的人间化。1999年阮先生开始参与,目睹慈济对大众的无私救助,感悟之前只是为自己拍照。所以用这张,是觉得最能表达法师。具有很好的象征性。摄影是需要预设的,摄影不是拍当下的存在,而是有愿望的。所以刹那永恒。不是把动变静,而是动的永恒。
这张照片里,法师纠正旁人要建百年不倒的建筑的说法,说:要建千年不倒的建筑。对于习惯以百年计的台湾人来说醍醐灌顶。阮由此感悟他拍的正是建筑中的未来的社会文化遗产,使命感悠然而生。
这是拍摄法师与儿童。因为法师所做的一切辛苦就是为了孩子。
法师与希望小学的孩子。三个人的神情的生动捕捉。孩子的胆怯,法师的慈爱,老师的安慰。
2.失落的优雅
(南投 - 埔里 1979)
(以心灵的纯净为开头,接着讲述《失落的优雅》这一专辑,阮先生的这个安排似有深意。至少在我看来,与《台北谣言》一样是对当下大陆能产生极强共鸣的。)
这个专辑或可反映作者的一段心路历程。以前阮一直在拍知足认命的乡土气息——那种纯良敦厚的人性美。而后来的台湾渐渐的发达,也渐渐被族群问题撕扯,人们开始用吵架解决问题,而对阮而言,摄影是一种肯定的表达而不是批判。于是在千禧年那年,有了回顾以往并且离开的想法。甚至在北京买了地。所以才有了这张母女俩牵手走向虚无的未知的未来的作品。——失落的优雅。
(苗栗 - 通宵 1982)
这幅作品里的老人们,站来山水大地之间,那份执着似乎不仅是在演鬼神,而就是在演给鬼神看的。阮由此感悟,什么是优雅?生活有寄托才是优雅。
(这个道理与“生活与生存”是一样的。有寄托,泡面也是生活。反之,法式大餐也是生存尔。)
3.正方形的乡愁
(澎湖 - 望安 1989)
这幅作品当时镜头下的世界令作者无言感怀,有一种无邪的感动。所以摄影有时候就是与镜头的对话。而使用方形,只不过是每个人都想跳出原来的框框的。为什么不呢。
作者当年教学的同学们,毕业旅行。他们的未来,他们的不同。
4.手的秘密
《手的秘密》有一个久远的渊源。当时有一个经常来往的朋友,喜欢夫人做的饭,那天没打招呼就来了。这个家伙那时正迷恋着传统戏曲里的手型。觉得很美,饭后就把它拍了下来,后来出版后也就忘了这件事情。时隔20年才由朋友提醒而重新发现其意义和价值。20年后才发现有了更多的感悟和呼应。其实,有时候本不是缺少美和优雅,而只是一直在各个所在等着我们的发现和感应而已。
找到这些作品也很是机缘,因为平时经常整体作品,但是就是没整理到这些底片,当时心理很是慌张。后来打开老屋底楼的一个很久没有碰过的铁柜,一眼就看到装着底片的袋子醒目地树立在那里。原来当时这种摆放方式就是为了便于被发现,却没想到整整20年的暌违。
后面的故事是,把这张照片放大放到了自己的家里。皈依了证严法师后,一次师父们来拜访,一看到此作即赞是个好地方。因为这幅手型竟与佛教的手势一致:上求佛法,下渡众生。叹机缘玄妙。
5.有名人士无名氏
阮先生的朋友,作家黄春明。当时天气热,到后来都光了膀子。记录了珍贵的友谊。感悟是现在回头看,那些照片是一种可贵的记录,记录了那些未成名者的真实状况。(某种程度上比成名后更真实。)
(林怀民)
阮:照片的成功,一半归功于被摄影的人物。所以摄影师要谦卑和恭敬,要潜心体会人物,从而找到作品成功的核心关键——与人物的共鸣。
这便是摄影的真谛。(当然,我想或用在景物上也是一样)
6.四季
四季是一个村落的名字。这是一个保守的村落,刚开始去的时候人们总是躲避着镜头。
四季拍了9年。当年有一个叫阿龙(?)的,喝醉了酒,把他送回家,受邀小坐。于是看到了他女儿的遗像,因为与表兄恋爱而遭到长辈反对而自尽。因此明白了阿龙经常醉酒的原因。后来每次去四季总在他家小坐歇脚。某次春节照例又回乡路过四季——似乎已经成了习惯,看见阿龙家门口有很多鞋子,进门看到很多人围着一方,还以为是在打麻将,走进了才明白是阿龙死了。
当时也曾经想,四季拍到什么时候。当时明白了,这便是四季系列的结束。任何事总是有缘起,便也会有缘灭。
(四季 1987)
这是四季的小姑娘,那是四季最出名的地方,多产美丽的少女。也正因此,很多四季少女被诱惑到都市从事了皮肉生意。
感叹这个小姑娘本人在长大后的韶华易逝。
(四季 1983)
这是四季姑娘的哀痛之一。只是这一位在四季尤为突出,在宽厚纯良的四季也一直难以走出自己的伤痛。所以始终是躲避着镜头。她背负着混血儿,踏着当时特别有代表性的归途——刚刚从长途汽车上下来,在汽车引擎的掩盖下,迅速拍了这张作品。
感悟:观看直道——用心。照片拍下来似乎摄影师的命运就与镜头里的人物的命运叠加了。
(紧紧维系,以致造就现在26年后在上海的讲座会上的交流机缘)
7.台北谣言
引用一段话:城市,既没有意义又不会流传下去,它只是一则谣言罢了。这句话对当时始终在城市找不到拍摄共鸣的摄影师而言,颇为知己,故拿来作为系列的名称。
这幅作品是繁华的衡阳路。那是给自己定了个课题:拍摄每天5点到7点的都市清晨。那日已经收工,正准备回家补眠,突然报时的钟声和透过云层的天光一起降临,那一个刹那只觉得又是一次上苍的恩赐,好像就是为自己所安排。当时一边重新装备相机,一边还在心中默念,如果钟声停了就不拍了。(当然结果都看见了。)
(市立體育場 1977)
(其实《台北谣言》在我眼里是这些多是肯定的作品系列里为数不多的带有批判揭示色彩的作品。但是阮先生在讲座中所展示的,却更多是温和的另一面)
8.人与土地
(旭海 1986)
(这幅用作元味的头像已很久)
与那副手型一起是如今挂在阮家中的两幅作品之一。陈丹青问,是不是老天的礼物。回答:差不多。
这是一个如今靠近海角七号那里的乡村,却被划入了军事重地。所有出入者都需要证明书、被安检、押证件。就在那里做手续时发现了当地人在海边玩儿。当时心一横,大着胆子先拍了再说,拍完了再办手续,上交设备等。这个效果也就是一瞬间的机缘。
当地居民其实很倒霉,生活在那里被增添了很多麻烦。大概业余活动也就是在那边翻跟斗吧(笑)。
这幅有趣在中间的小孩也在注视你,以他的方式“拍”你。
好玩的是,很多年后,阮的儿子在网路上发现这些当年的小朋友们正在按照这张照片寻找老同学呢。也不晓得那个同学会后来搞成功没有。
还有当年有老师喜欢阮的作品,来信征询意见,想拿来作为作文题目。后来还把孩子们的作品拷贝了给阮寄来。很有趣。很难忘。有的孩子还写成了武打作品(笑)。
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最短,就一秒钟啊,因为被发现就不好了,因为她正在拜妈祖,而摄影师。。。但摄影师一定要尊敬被拍摄的人物。
9.八尺门
摄影是一种价值的选择和判断——体现摄影者的艺术观、生命观和做人态度。拍照其实拍的是人心中的价值观念。
海边的一家,尽管是简易房条件艰苦,尽管是天气炎热,仍寻找到一席阴凉,三个人的睡卧位置默默体现了人性最基本的价值观。在物质条件最差的环境中,体现出的美好。
所以有时候感叹,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那么我们所追求的就很可疑。
10.北埔
(北埔 1980)
(整场讲座的收官作品,用在这里有一个首尾呼应,直接点出叙述的灵魂。)
镜头里是小朋友的回眸一望。那是一个客家村落,正因为保守,那种单纯质朴才停留在时间的某一处,而没有被这个消费时代所立即改化。这个小孩回头的刹那,让作者瞬间看到了那个当年一心要离开乡村而后来又通过镜头来寻找家乡的自己。而现在对家乡的定义是:有人性的地方和有感情的地方。
(这些年的痛苦似乎在那一刻的感动中得到了释放,或许也需要感恩这些时间的磨练,才能体悟到这份交集带来的美好与机缘)
11.互动
谈及20位摄影师的书时说,源于自己想学习,因为是原版,就请夫人口译后录音,在听的过程中,就想着跟着录音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就想到了分享。所以学习就是一个过程。
谈及很多人心中的问号——如何看待如今的数码相机时代:对于这位长期使用胶卷的摄影者。回答是对于消费数码产品是一种技术进步的肯定,但于自己则仍是一种习惯的延续。而且以感恩和珍惜之心,(而不是怨恨排斥)看待传统摄影时代走向肯能注定的消亡,因为正因如此,所以倍加珍重并感到幸福。
也谈及数码时代带来的最大问题——尊重的失落。因为来得太容易,所以拍摄的准备就草率和任性,(那么摄影的魂魄——与镜头内容的共鸣有何处寻觅?),缺少了珍惜、谦卑的摄影,会怎样。
科技不能替代态度。
“乡•亲”阮义忠摄影展
结束时间: 5月19日 周二 17:00
爱普生影艺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