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低处生活英国盲顶剧团 |
分类: 戏说 |
20081120·话剧中心D6·★★★★★
《低处生活》是爱丁堡戏剧节的第二部,由英国盲顶剧团带来。其引人之处完全在于新颖的表现方式及其引发的新的观赏感受——木偶与操纵木偶的演员共同成为表演的主角。
全剧剧情简单。由几个片段组成,一个在酒吧独醉的丈夫遭遇妻子上门夺酒、清洁工读书时光之情难自已、水管修理工惊天大修补之上天入海、落魄女演员混迹夜店之风尘寥落,更有一部完全以小木偶表现的“电影”节奏飞快充满情趣。认真的讲,其实没什么整体的剧情,不过是一个个有故事的独立小片段,只不过把小片段串联在一个酒吧的场合里,而这些都是小人物的生活,所以就叫“低处生活”。
木偶通常在儿童剧里看到。现在的话剧舞台上出现的也越来越多。比如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去年亚戏的《重别》,人穿上“偶”的裤子,就成了一个人。当然“偶”是主角。更多的戏里“偶”被牵引着出场。
《低处生活》中的木偶运用的特别之处在于:
在操作上,是三个人操作,超过通常的一人到两人,这样就令木偶的表现更加灵活传神;
在表达上,操作木偶的演员与木偶一样都是作为演员而存在,不是木偶操作员。演员们有时候自己就是木偶这个角色,有时候还会与木偶开展互动。所以当三个演员操纵着一个木偶是你看到的不是“三个人和一个木偶”而完全是“四个演员”的感觉。
所以这样就营造出了一种新颖的现场观感。一个个看似非常简单,也是非常普通的底层人物的一段情绪、一小个人生片段看下来竟都那么感人至深或惊心动魄。看戏的时候我就在捉摸,这样的情节如果真人来演会有这样的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想象中最多成为戏剧专业招生的小品表演。那么为什么木偶反而能产生更强烈的现场效果呢?是不是因为木偶本身更纯粹的原因?演后谈的时候也有谈起这个问题。记得演员自己也说,可能是木偶把演员这个本体也给去除了的缘故。当一个演员在很投入地演一个角色的时候,大家都注意到了这个人物身上,但当这个人物不存在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似乎就只能投射在演员所要传递的内容上头了,从而起到了更加聚焦的作用。这在现实舞台山似乎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吊诡的命题,而木偶的参与却因此而完成了一次实验性的探索。
当然,要成为一部好作品,调料非常重要。《低处生活》的细部考量也十分出色和严密。包括配合完美的音乐,木偶的服装,灯光,乃至道具。正因为此,得以把木偶的情绪有充分的时空予以延展或是给予观众以足够的想象空间。一些小技巧也运用地恰到好处。全剧以第一个出场的醉酒男子的再次出场作为尾声,很俗套地告诉我们那个令他厌烦的女人已经消失了二十多年,小小地再次燃烧起全场的感伤。最后灯光渐亮,演员一个个散去,聚光灯下空留下木偶一“人”,若有所思地盯着右前方,正当全场寂静陷入凝思的时候,见“他”突然动了一下脖子,引起惊呼一片,再动了一下,全剧遂终。于是你感叹到,这个戏比木偶还妙的其实是对节奏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