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十年代遗人林兆华(哈姆雷特1990归来)

(2008-10-29 22:10:15)
标签:

林兆华

哈姆雷特

濮存昕

高圆圆

车站

高行健

文化

分类: 戏说

八十年代遗人林兆华(哈姆雷特1990归来)

20081027/东方艺术中心/★★

姆雷特1990》归来,一部1990年的戏,就这么恬淡而又绝不过时地重新出现,散场时分,给人以最大惊异的不是戏本身,而是这18年的光阴似乎从未存在。

翻开林兆华戏剧画册,一股熟悉而久远的气息扑面而来。林的作品起步于七十年代末,成名于八十年代。那是个物质匮乏而精神丰腴的激情时代。记得当时经常有讽刺社会的文艺作品,往往拿以文凭作为择偶对象的姑娘开涮。而今天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文凭也早已变成了房子,并达成了社会共识。更要命的是,连讽刺的人也消失了。

即便是1983年林兆华导演高行健的作品《车站》,起思想性至今仍熠熠生辉,启人心智。这是怎样的一个年代啊!从1980'S到2000'S,我们究竟是走在了一条怎样的道路上呢?

所幸的是,与这部《哈姆雷特1990》一样,这个伟大的时代似乎同样没有在林兆华身上发生太多的化学反应,他依然执着地沉浸在自我的自由里,特立独行,乐此不疲。而且一个穿越了这个时代并坚持到现在的人,究竟也是与这个时代所不一样的,他不需要逢迎,也不需要诅咒,只继续随心而行。戏剧本身,不也是如此吗。

于是在这部《哈姆雷特1990》里可以读到一些别样的东西来。其实林的这部作品最本质上不是令人感受“人人都是哈姆雷特”或者“每个人都有其处境”这样的感悟,而是把戏剧构架成一个时刻令观众保持一定距离审视的特定情景作品。是的,是审视,不是观赏,并且带着角度。观众不由自主地被抬高了阅读的优越感,却又同时不自觉地进入了作品限定的特定场景——总是把一些隐含的,潜伏的,作品里认为重要的内容被强化出来,以强烈的外化的形式逼迫你接受。

这些的前提是,林兆华始终坚持着戏剧的传递理念——关于创作者的作品感悟。如果没有这个内核,又何谈戏剧呢?戏剧有时候就是分享,而创作者的首要任务自然就是先行一步。当然,现在时代里的林林总总例外,因为他们生长在2000'S。

所以,你未必喜欢林兆华的戏,但必尊重林兆华的戏。

 

八十年代遗人林兆华(哈姆雷特1990归来)

《哈姆雷特1990》。这个降落的大家伙是枷锁吗?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和18年前一样用转动风扇来替代击剑。那么是想藉此腾飞横亘在心中的巨大魔障吗?

八十年代遗人林兆华(哈姆雷特1990归来)

诚如大导自己说的,高圆圆的气场与这部戏很搭。

八十年代遗人林兆华(哈姆雷特1990归来)

某种程度上,没有濮存昕也就没有这部哈姆雷塔。

2008年的我最感触最后增加的那段——海纳·米勒《哈姆雷特机器》:

。。。

“我要去住在我的血管里,我的骨髓里,我的头颅的迷宫里,我要退缩到我的五脏里,我要在我的粪便和血液里找到我的位置”

。。。

“我要成为一部机器,手是为了抓东西,腿是为了走路,没有痛苦,没有思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乡村建房纪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