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爵士遇见昆曲(评)

(2008-07-13 11:45:18)
标签:

当爵士遇见昆曲

张军

尚·马龙

文化

分类: 戏说

20080711/贺绿汀/可遇不可求

当爵士遇见昆曲(评)

同台更是对话,古典兼具现代

当爵士遇见昆曲,当我们遇见  他们

 

看到这张题图的时候,还以为是一页封面,斗大的《牡丹亭·惊梦》明白告诉我们这是一出昆曲,而舞台上的演员却都是西装革履。一边是坐着的是比利时钢琴师,另一边站立的是中国的昆曲演员,两人虽服饰相近,却各在一厢,同台合作,更似对话,一场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对话。

 

观赏演出前,发现自己对这场奇妙对话所产生的化学反应的好奇所带来的期待竟渐渐地超过了一场纯粹的昆曲表演。我有被雷的思想准备,但更好奇,会不会有奇妙的感受。在我的印象里,爵士钢琴是流行和活跃的,与昆曲差距甚大,在艺术领域,两者哪里可以相提并论?所以,另一方面,我也暂且压下了对爵士“高攀”昆曲的小小不满,有了一种姑且观之的犹疑。

 

演出显然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分为两个半场,上半场是“各领风骚”,先是尚·马龙的独奏表演,再是张军的《拾画叫画》,两边厢都是力图最原汁原味的呈现。下半场则是真正的考验,一共带来四折,一切的谜底也都是在下半场一一破解。

 

尚·马龙的独奏果然极尽我预想中的那般夸张和活力,尤其到了后几首曲子,一如很多类似的艺人一般招呼起全场的节拍,那时我有一点点的担心,这个调子实在是与昆曲相差太远啊。

 

昆曲开演前,有一段小小的垫场,先是两位演奏员在暗红色灯光的聚光下出场,舞台似乎一下子变大了。等到音乐响起,张军出场,似乎一下子改换了天地,人世间的轻佻和炙热瞬间沉静,渐渐地,一股清丽雅致的味道传递开来,我想,这或许就是得益于钢琴师的“铺垫”,抑或是这场对话的第一个收获,昆曲是什么?他有何不同?——对大多数第一次接触昆曲的观众来说。你在熟悉的音乐世界以外,突然接触到了这么一种熟悉而陌生,却又充满了自身魅力的艺术形式,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而且是同台呈现,这已经是打破了纯粹的猎奇和无意识的参观,已经开始进入了受众的思辨范畴。

 

休息二十分钟以后是令人更为期待的下半场。张军以西装登台,一切都暗示了一个全新碰撞的开始。

第一折是《玉簪记·琴挑》的《懒画眉》,纯粹的钢琴伴奏下的昆曲清唱。看得出张军有点紧张,至少是肃穆。这样的表演于我是第一次欣赏,觉得钢琴作为伴奏过于丰满和得意,以致昆曲的吟唱变得激越高昂,或失却了抑扬顿挫的节奏,不经意间令人想起有点弹词的味道,以及那曲《蝶恋花》。但一曲终了,却又有别样的收获,那就是昆曲的曲调之美以及演唱之美。看昆曲,从来都是表演、音乐、演唱作为一个整体完美的呈现,倒是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场合,唯独凸显了昆曲的音乐和演唱,张军的唱简直可与任何一位美声歌唱家媲美,冠以“昆歌”这样的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上海音乐学院这样的一个所在展示了中国传统唱腔的魅力,我想,这种感受对于在场的很多音乐届的观众而言,是新奇和震撼的。

 

但无论如何,当第二折《牡丹亭·拾画》之《千秋岁》的昆曲伴奏想起时,我还是松了一口气,这一曲钢琴变得柔和了,昆曲音乐占据了上风。第三折《牡丹亭·叫画》之《近睹分明似俨然。。。》是钢琴与民乐齐奏,一时激越慷慨,也呱噪震天。

 

如果要问观众全场那一出最感震撼,估计都会说是最后一折《牡丹亭·惊梦》。如果说前面是“对话”,那么这里更多是“解构”,天才般的把昆曲的演奏、演唱、表演分解在舞台的不同场所同时呈现出来:舞台的左侧是“表演”,翁佳慧、袁佳只演不唱,中间自然是伴奏,右侧是张军,以配唱的形式。尤其是开头杜丽娘入梦那一段,整个舞台只看见袁佳一人伴随着钢琴声缓缓起舞,舞蹈、音乐和意境贴合地天衣无缝,一股淡淡的悲情和优雅弥漫开来,这段表演对很多在场的观众而言都是第一次遇见,也是极富震撼力的,或许,当爵士的某一部分与昆曲的某一部分遇见时,他们还真的是碰撞出了和谐的火花。

 

可回过看,这只能说是昆曲的包容度和延展性很大,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爵士和昆曲的差异性,却又证明了存在差异性不等于不能合作和对话。

 

当晚的舞台很特别。因为是假坐贺绿汀音乐厅,因此舞台就好像是一个垂直的矩形面,由此显得无比的空灵和简洁,尚·马龙的每一首曲子演奏前,曲名都会闪回在舞台正上方,优雅的标宋体,配以西文,显得简单而精致,与整场演出的品调非常契合。而昆曲表演时,一律是传统的竖行书法体,并配以公尺谱,雅哉,美哉!

 

《牡丹亭·惊梦》后半段随着柳梦梅与杜丽娘感情交流的加深,钢琴节奏渐渐变强,张军的演唱逐渐激昂,最后甚至连各位演奏师都纷纷摇摆起爵士的节奏动作中,在张军很“现代”的挥手动作中,全场演出结束,观众已经情致盎然。最后,在钢琴独自加演了一段后,张军再度登台,加演了《牡丹亭·硬拷》之《折桂令》。

 

整场演出,既然名字叫做“当爵士遇见昆曲”,那么显然爵士是主,昆曲是客,演出中,可谓是“昆曲向爵士的致敬”,也是可以令人理解。而通过这么一次特殊的碰撞,作为“亚洲音乐节”的一部分,以世人所熟悉的形式展现昆曲,用对话和解构的形式呈现出了其音乐、舞蹈、演唱的魅力,是一次非常了不起的尝试。

于是给人以一个启发,从一个或几个侧面表现,以别的、为更多人熟知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或辅助表达,以展示昆曲魅力,扩大昆曲的影响,应该可以成为常规的完整的昆曲演出以外的一个重要补充。

这或许就是这场“遇见”带给我们的最大的财富。

 

(图另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