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哈姆雷特tnt话剧文化 |
分类: 戏说 |
(一)
一如既往的极简舞台,一个面向观众的弧形带超高的“条凳”,功能多的一塌糊涂,即是城堡的高台,又是国王王后成亲的观礼台和海滩,一会儿盖一块布又成了波洛涅斯的藏身之所,波洛涅斯死后往上面一躺,身上盖块布,又成了棺木。如此种种不甚枚举。所以,看这部《哈姆雷特》,就印象深刻地首先记住了这条超级多变的万能“条凳”。
然后还是一样出色的现场音乐。乐器里还包括了中国的锣。记得老哈姆雷特的鬼魂第一次出线时,就是这面锣框框得震人心魄,效果极好。低声吟哦的和声,节奏铿锵的鼓声,都成了很好的气氛催化剂。
还有就是依然自由的舞台程式。可能刚才还在奏乐吟唱,一个健步走到聚光灯下变成了主角。国王和波洛涅斯在海边监视哈姆雷特,直接扮成了两块岩石,一切都可意会,又十分形象。由人扮演的“木偶”趣味盎然,与正在进行中的紧张气氛形成了强烈对比,令人印象深刻。与《雾都孤儿》一样,再严肃残酷的命题,作为戏剧,其细节依然是生动甚至有趣的,这确也是戏剧的立命之本之一。
(二)
一边看,我一边想,这不是越来越象中国戏曲了嘛。舞台简单到只有一个主要道具,灯光的变化也不像国内许多剧那样频繁,几乎不间断的和声乐声,似乎就是传统戏曲里的唱段。连人物出场都貌似与戏曲一样,用起了锣鼓。自然,这些多是巧合,但可以发现现在很多类似的戏剧,舞台是一边简化一边增加了不确定性和表现的空间,表现手法则越来越跨界,很多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只要适合都可以尝试。整体上是开放的,于是也是一直朝前走的。回头看咱中国自己的传统戏曲,真的是有太多奥妙在里头,只是有时候我们只是在迫不及待地归类存档。
但回头看这部《哈姆雷特》,说实话还是失望多点。也可能是因为去年的《雾都孤儿》,所以一开始就把这部TNT《哈姆雷特》的期望值放地太高的缘故。更是因为看过了《雾》剧以后,发现表现手段已经不是吸引人的主要的,然后剧本又是名著,加上此剧基本没有任何颠覆,所以戏剧性本身也打了折扣,那么我看什么呢。
(三)
之前,《哈姆雷特》与我而言是一部哲学书。充满了绝望与期盼。一个现代社会即将来临,而过去的人文精神何去何从。有分析说,国王(克劳狄斯)代表着以计算、物质化为代表的现代社会,这点我未必苟同,因为自古以来类似的恶人很多。但如说哈姆雷特体现了当时传统的人文精神理想,倒是觉得贴切。不然,哈姆雷特绝不会在轻而易举可以报仇的时候,只因为对方在祈祷,因为不愿意保送这个丑恶的灵魂进入天堂而没有下手,最终酿成了全剧的大悲结局。换一个角度,刚刚成年,充满理想与幻想的哈姆雷特,面对一个极端没有秩序的现实(也是莎士比亚当年的时代)——一个大时代更替下的必然状况,却又逼不得已需要自己挺身而出予以面对和改变。面对一个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世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至今仍然。这便是这部莎剧的伟大之处吧。
(四)
但是tnt的这出《哈姆雷特》,不是来启发你的脑神经,即使来看人物也多半会失望。情节没有《雾》剧那么紧张得叫人喘不过气来,舞台简单得可以,音乐单纯唯美,剧情早已熟知,于是就像中国传统戏曲一样,人物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但是两相比较,差距还是明显的,《哈》剧除了波洛涅斯的唠唠叨叨颇有个性色彩,以及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小丑般的塑造,都有一定的光彩外,其他角色的味道还不大够。
或许这部《哈姆雷特》是有意打破一些什么,以这么一出简单的表演来演绎莎翁的名著,本身或就是一次颠覆的旅程。国王看戏中途退场无疑是上半场的最高潮,却在国王还没有彻底离场的时候,场灯已经点亮,字幕出现:中场休息十五分钟。全场结束时,哈姆雷特在赫瑞修的怀中死去,并没有挪威王子来最后说明。立即便是剧终。总是在大家开始陷入一点冥想的时候突然打断。告诉你,生活还是生活。请保持距离观赏。
或许这就是一部戏剧的启蒙。全场不时有孩童的欢笑。散场路上,有母亲问小朋友,好看吗?小朋友蹦蹦跳着说:好看!好看!母亲淡淡地说:喔,你喜欢就好。小朋友意犹未尽:。。。我觉得这是一出悲剧。
——如果TNT听到这一出,是不是会笑呢。
那我们的戏剧又是给谁看的呢?
哈姆雷特
王后。
(题图右一雷尔提,中间国王)
后一篇:半部歌舞半部剧,简评《虞美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