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张爱玲——《红玫瑰白玫瑰》观后

(2007-12-27 22:45:11)
标签:

元味

张爱玲

红玫瑰白玫瑰

田沁鑫

分类: 戏说
为什么张爱玲——《红玫瑰白玫瑰》观后为什么是张爱玲
放眼四周,似乎是一夜之间到处是张爱玲。更确切的说是张爱玲的那些人那些事甚至是那些情绪悄悄在一个甲子的轮回后重现人间。老上海,新上海,似乎总是有那些熟悉的东西重新浮现,并且缠绕不去,数十载的光阴似乎从来没有经历过。与其说是张爱玲的先知,不如说是这个人世的简单。再繁杂的尘世背后也不过就是那几套老程式的反复组合而已。
为什么只是张爱玲
是因为追逐名人的效应?为什么这么鲜活灵动的人世间的舞台上,我们只能频频通过对过去时代的著作来表达现世情绪?而那些所谓的原创尽是哭闹和嚎叫外顶一件实验主义的帽子?除了这个禁锢的文化空气以外,难道没有自己的责任吗?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我们原来只能享受快餐。看看时下最流行的川菜、日料,哪一个不是简单流程,又挂着“文化”的名号,操作快速、包装华丽,自然带来丰厚的回报。这是消费时代的定律。
说白了,张爱玲不过是当年的消费时代里的爱恨情仇。
快餐话剧红玫瑰白玫瑰
这么看来,这出《红玫瑰白玫瑰》实在是没有辜负张爱玲。从头至尾,这出“话剧”留给观众的印象就是舞美、音乐加上喋喋不休。这“老三样”说得好听是实验性、原创性,其实却暗合文化消费快餐的规律——小品式的剧情组织(半成品加工的川菜原料)加上舞美音乐以及个别明星的包装(异地文化,甚至有喷火表演),并不惜加上偏于低俗的肢体动作(大红辣椒的视觉冲击和辛辣的味觉刺激),票房自然飘红。
之前媒体上夸赞此剧的一大特点是男女主角都有一个真身一个分身,表现出角色的情绪矛盾。然而,全剧几乎没有真正的“演绎”,不管是情绪的变迁、场景的转换、时间的变化都是靠演员的“说”以及小品一般的补充解释,甚至搬出张的原作来转换时空,加上真身分身的同时演绎,只令人觉得满台的喋喋不休,所有本来应该留给观众的感受空间被挤压得荡然无存。哪里还来的舞台魅力和感染力呢?
于是编导开始不遗余力地加“料”,洋泾浜的上海话、音乐的渲染、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语言,结果却因为主体的单薄,结果动作留于低俗,语言偏于无趣,一些明显的“料”显得那么苍白和无聊。最后,编导挖空心思编织的剧情关系也显得那么毫无疑义,只不过成了吸引观众坐下去的理由——猜猜看完整的剧情关系是什么?
刚看了林奕华的《包法利夫人们》,对比实在太过强烈。在此剧里,只看到编导自我娱乐的强烈自恋,原来名著于他们不过是一道盈利快餐的捷径而已。无意攻击个人,只是感叹,北京和香港,文化环境实在相差悬殊,而前者被誉为中国的文化之都,后者呢,素来被某些地方称为文化沙漠。
在我看来,两者的唯一区别就是一个是老牌的消费之都,而一个刚刚开始。
为什么张爱玲——《红玫瑰白玫瑰》观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