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元味的非物志
元味的非物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295
  • 关注人气:8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失三记之二》四平大楼

(2007-12-25 23:42:47)
标签:

元味

杂谈

分类: 草野
终岁尾说消失,总是煞风景。可是总是有一些情绪,萦绕心中,久久不散。总是有一些现实,避让不开,只有面对。终于在这一年的角落里,凝结下来。
 
《消失三记之二》四平大楼
四平大楼(1974-2005)。
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是低年级时候的建筑教科书。一直记得这是当作当代国内建筑的典范,更是当年同济第一个建筑学院士戴复东的标志性作品。后来才晓得,原来就在学校的附近,闻名上海的“建筑书店”不在同济却安家在这一步之遥的四平大楼,因此自那时起,四平大楼于我,于我们都是一个重要的所在。
然而这个楼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四平大楼采用了上世纪80年代罕见的多孔楼板大规模现浇薄壁剪力墙结构,建筑异常稳固。然而谁能料到,当年同济大学的这一优秀设计,却给日后的拆除带来了不少麻烦。昨天,在工地的临时指挥室内,同济大学爆破工程技术公司的刘军喜工程师向记者透露,因为爆破难度很大,之前设想的爆破方案已经多次修改,甚至惊动了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的专家组来沪,最后才有了最佳的方案。

爆破三大难点:

《消失三记之二》四平大楼

1、承重墙牢固且窄

爆破四平大楼的难度之一,是它的特殊结构。同济大学爆破工程技术公司的刘军喜工程师说,由于采用了大规模现浇的结构,四平大楼的承重墙体不但牢固,而且要比普通墙体更窄,有些墙体的厚度只有15厘米。墙体薄,对爆破的直接影响就是单孔的有效装药量明显减少,为了达到预定的爆破效果,这次爆破的钻孔量达到了空前的1.8万多个,装药量达400多公斤。和不久前爆破拆除39米高的新蓝天宾馆大楼时相比,当时的钻孔量不到2000个,装药量也仅为128公斤。

2、S型建筑难定向

难度之二是四平大楼的建筑外形。表面上看,整栋大楼是平面呈S型的连贯型建筑物,其实,大楼是由四个单体构成,各自呈直角连结。这样的构造,使得爆破不能采用普通建筑物常用的单向爆破方案,更不能使大楼单一定向倒塌。根据周围环境,爆破必需采用多次、多向方案,先把大楼的四个单体切割独立,然后分别起爆,使其先后折叠倒塌。

3、离居民楼不到4米

难度最大的,是要兼顾周边居民的安全。四平大楼紧邻闸电新村和鞍山七村两个居民区,其中闸电新村离大楼最近处不到10米,鞍山七村虽离大楼有45米的距离,但由于正好处在大楼预定炸塌的方向,如果按41.4米的楼高整体侧倒来算,居民楼离爆破倒塌现场的距离还不到4米。除此之外,轨道交通M8线的一个施工井离大楼不到6米远,一旦出现差错,爆破造成的碎石、渣土将会对两根主干道或重点工程造成严重影响。

且不说同济人一手炸了同济人设计的建筑,单单以这种方式检讨四平大楼的建筑价值,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幽默呢。
据说这些设计当年都是戴复东带着他的学生们的心血。我不晓得当年他们在努力构思建设高层建筑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手下的作品以这样一种方式告别?
告别的不仅仅是上海文革后建设的第一幢高层住宅楼,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消失了。四平百货、建筑书店、杨浦区第一个天桥。。。,曾经无数人心目中的杨浦的标志消失了。消失的还有那些记忆——
“70年代末,人们还不太清楚如何才能修牢固的高楼,于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全钢筋水泥浇铸的大楼出现了。与其说这是座高层住宅,不如说是一个叠起的里弄。多达26户的人家,由每层的一条直直的一通到底的走廊连接着。小的时候,夏天人们会在走道里乘凉,打着蒲扇,开着各家各户的门,聊着家常。冬天虽然各户紧闭,却时而也有在走道里打棉花毯之类的事情。总之,走道里总是热热闹闹的,就像传统的上海里弄一般无样。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是收电费和开电梯。26家人家轮流承担收电费的工作,一家一月,轮到一次就要两年多的时间,所以轮到的时候孩子们都颇为兴奋。因为大人会拿到一个账本,然后叫孩子们去各家抄电表,跟着大人再算出各家所需的电费,孩子便又可以去各家收钱。这样一来,便有两次机会去一家一家的敲门,就像一个小小的居委会干部,这当然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了。之后谁家卫冕了用电冠军,谁家最节省,又会成为孩子和大人共同的谈资。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也许是最后一次有这样的机会,我独立完成了所有工作,包括抄表、算帐和收钱,那之后的成就感也许是现今无论如何无法比拟的。


而另一个趣味便是开电梯,那时候的电梯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它用一个扳手控制,向左就是下,向右就是上,到停楼层的时候需要大致算一下时间,提前一点放扳手,这样电梯才会非常准确的停在预定的层面。有时候停在两层之间的事情也并不稀奇。这样的电梯自然需要一个全职驾驶员。开电梯的阿姨往往对全楼的居民了如指掌,谁家结了婚,谁家生了病,阿姨往往是最好的播报员。而孩子们自然也很喜欢去开电梯,一声“阿姨好”之后,往往就要提出开一会电梯的要求。无论能满足多久,之后总要为此津津乐道一番,像完成了意见了不起的任务。


大楼里的邻里也是特别的,谁家吵了架或者是生了病,邻家阿婆阿公都会出来,调解或是帮手,都和自己家的亲人一般。尤其是近几年间,当年搬进来的居民都已近暮年,平时闲暇时间也多了。早晨去了公园,遛了鸟,中饭后便各自穿着门,聊着聊着便到了晚饭时间了。也许话题千年不变,又或许多了一些新鲜的谈资,总之时间在这座大楼里似乎是永恒不变的,一天一天慢慢的流过了,唯有哪家的阿公阿婆去了的时候,凸现了那一些悲伤。


四平大楼凝结了我太多关与童年的回忆,从小小的构不到阳台边的孩子,到仰望星空憧憬着天边世界的少年,再到今天站在一堆瓦砾前的我。走过的路多了,回忆却越发显得简单和纯洁。那年在雪莱和济磁在罗马的纪念馆,小窗外是喧闹的西班牙广场,窗内却是临终的诗人,我的脑海中却始终念着句话:


“窗外,是另一个故乡。”
《消失三记之二》四平大楼
 
早在四平大楼设计建造的时候,马丘比丘宪章就鲜明地指出,一个城市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物质空间,而是那些显性物质背后的人与人的交往、文化、认同。四平大楼不仅是一代建筑的杰出代表,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性符号,包括它的外部特征和内部设计特征,同时也是很多人的城市记忆,并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生活方式。
只是我们在沾沾自喜于上海众多的所谓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时候,全然忘记了历史是不断往前行走的。在消费主义的今天,一幢幢老建筑,老厂房在化身高档会所、“创意产业空间”等等名利场的时候得以苟延残喘。即使如此不堪,却也有一道无痕的界限。难道只有解放前的才有资格作为保护建筑吗,只有老外设计的才有资格吗。
 
我们究竟想留给未来什么呢?!
 
 
 
《消失三记之二》四平大楼《消失三记之二》四平大楼
——2005年10月20日清晨5时30分,随着一声巨响,上海四平大楼被成功爆破拆除。据悉,该大楼建于1978年,为上海解放后首幢最高层的居民住宅,建筑面积达1万7千平方米,楼高14层,高41.4米。爆破拆除后,这里将成为上海2条轨道交通线路的换乘枢纽。

——昨天清晨5时30分,高41.4米的四平大楼瞬间夷为平地。这是“文革”后上海建造的第一幢高层住宅楼。当天上午,爆破仅半小时后撤离居民就回到家中,附近管道电缆安然无恙。

 

-----------------

她们在杭州相会


日期:2014-06-22 作者:沈轶伦 来源:新民晚报(B11版)
http://xmwb.news365.com.cn/images/rrrr.jpg

 
 

她们在杭州相会

  文/沈轶伦

  回来两天了。我脑海里还是挥之不去,两位老人家相会的场景。两颗雪白的头颅依偎在一起。手杖一扔,四只手握在一起,未出一言,两个人的整张脸、表情、身体都跟着激动颤抖起来。

  许久许久,除了叫对方名字,并无别的对话。但多少话语又在其中。

  她们一个是我先生的外婆,今年95岁;一位是住在杭州的葛老师,已经99岁了。今年过了春天,二老循例通电话时闻悉葛老师身体欠佳,外婆便存了心思,一定要去杭州看望葛老师。“她当年对我们很好啊”,外婆说,又像是对我解释,“我那个时候每天从外面回来,先不去自己家,倒要先去葛老师家坐坐。”

  葛老师和外婆,其实没有半点血缘关系,也不是同学同事。一切情谊,全因她们曾经在四平大楼比邻居住20多年。对于至今小门一关,连邻居姓名也不知道的我们来说,也许已经很难想象她们那种把邻里当作亲人的心情。

  四平大楼,是上海“文革”后矗立起的一幢高层电梯住宅楼,当年的现代住宅,生活里还有着旧时里弄的影子。一层楼住着26户人家,家家户户因为同一条走道链接起来。外婆以为那样的生活可以持续终老。谁知道现代住宅也会碰上动迁呢!四平大楼被爆破,邻居四散。可这幢楼,楼里的故事,故事里的情谊,还随着外婆顽强地存活着。

  95岁的她已经几年不出远门了。除了去楼下的花园,她整日呆在家里,打开电视机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早,电视机的音量按钮越开越大,而去花园,也渐渐要开始带上轮椅了。可是这次,她坚持要去杭州。大楼消失后,葛老师随子女迁居杭州。外婆每年念叨着“要去看她”,念叨了10年。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就这样走过10年的思念。当车终于停在葛老师楼下时,对方70岁的女儿已经站在路口迎候。外婆身往下一推,竟是连轮椅都不要坐了。推门进去。葛老师一早已经站在门厅里了。满头的白发和满头的白发紧靠在一起。分别很久了。但也像又一次的归来。如同往昔从四平大楼的老式电梯里走出来,外婆习惯性地先不回自己家,而是先去找葛老师。“以前四平大楼多好。”外婆终于说。外婆如今所住的公寓楼比邻一所好学校。楼上楼下不少人都出租了房子给学生。小朋友和家长的脸几个月一换。外婆说:“有一个家长长得好像你啊,我总是盯着她看。嘿嘿。”葛老师点点头,拍着外婆的手。

  没有像预想中那样,两老在相会后拉开话匣子。除了拉扯一些生活琐事,见面之后,她们多只是安静相视。但她们彼此都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