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元味 |
分类: 戏说 |
灵魂在漂移,故乡在漂移,感情在漂移,就好比身悬半空无依无靠,而只剩一个肉身的我们,还以为在天堂。
在《漂移》里,你可以领略到小珂的肢体舞蹈,足以跟任何一届上海艺术双年展的作品媲美的多媒体背景,还有几乎也一直在跳跃、“漂移”的剧情,但这些全然不是重点,《漂移》竟然以意识流的虚幻拷问着现实——你的灵魂是不是追上了身体?!
残酷到你不敢正视。
很感谢喻荣军。这些年以来,就象话剧所揭破的,我们都在忙碌追逐的时候,灵魂早已经跟不上我们的步伐。那么,我们追逐为的是什么?我们又是什么?得到又代表什么呢?感谢喻荣军这些年始终坚持着一些,始终表达着一些。有时候,最原本,最真实的回归,恰是最高级的。而不是那些所谓的大牌导演实验先锋。我晓得有一些真,这些年越来越孤独,有一些道理,这些年越来越模糊,有一些痛苦,这些年越来越清晰,而人与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别,却越来越难以区隔。可是,每当坐进剧场,看《去年冬天》,看《比密尼的春天》却总是越来越的温暖。
只是这次的《漂移》更尖锐,更残忍。一开始,还以为够后现代,简直犹如开口的肢体舞蹈,观众的思维几乎“跟不上身体”,甚至还抱怨非要捧读说明册才明白人物的关系,但是,渐渐的,浮华褪去,竟全是泪水。
感谢野芒。每一次转承启合,角色转换都极为自然,每一次情感投入都最最真实。有时候,甚至觉得,光听野芒缓缓地诵读台词就是一种享受。喻荣军是幕后的灵魂,野芒是舞台上的灵魂。
要感谢导演。整部戏不换场,不熄灯,不换装,不按顺序讲故事,却似电影镜头一般,始终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影像音乐出色,却绝不喧宾夺主,全剧流畅顺达,一气呵成。
这年头,艺术早已化身为幌子,多的是古装,枪杀,武打,家长里短,可是,谁在真正的关注周遭的现实?又有多少空间可以留给现实的表达和关注?!至多是一些口彩式的“先锋”、“白领”,可惜的是,现实在那里不过是道具,一个哗众取宠,创作捷径的道具。
这年头,有多少话剧的灵魂掉了队?!感谢上帝,《漂移》不是。
一些意见另起一行。
人物似乎略略多了一些。愫芬夫妇在红灯区那场可以动作“简单”些,国情毕竟不同。也没很大必要,之前音乐想起其实意境已经到了,不然还需要标上少儿不宜。王先生的上海话不是很有必要,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有人笑了,显然不合适宜,我尽管沉在戏中,但也觉得有些突兀,而且野芒处理得已经够到位了。同理,新加坡父子的英文太多,不必。何必在语言上竟然那么写实呢。
还有,广告宣传词,不灵。。
后一篇:不是只有城市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