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剧《妈妈咪呀》/他们的玩意儿

(2007-08-08 23:21:57)
标签:

艺术赏析

为何看妈妈咪呀

分类: 戏说
音乐剧《妈妈咪呀》/他们的玩意儿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妈妈咪呀》这么火,提前一周票全部首磬,带着疑问,跟黄牛对峙到开演5分钟终于坐到据说是当天倒数第三个位子。
看完了,想想,嗯,还好,不错,嗯。。。没了。散场出来没有激动得乱走,没有迫不及待找人交流,于是那个疑惑继续出现,为什么这么火呢?
一个聪明的编剧,把一个乐队的名曲原汁原味地用一个有点趣味的故事串联起来,其实你看到的是一场非原版的乐队演唱会,只不过戴了一个“剧”的帽子,而且这个“剧”说来讨巧,论及自我寻找、两代人的沟通这类没有风险的跨疆域的永恒的话题,再加上寻找父亲,却一下子出现三个这样“哎呀妈呀”、“乱套了”的喜剧元素,于是大获成功。
但是你看完以后,始终是觉得那是他们的玩意儿,包括这份ABBA给他们的感受、生活方式、表达方式等等等等。。。你很有礼貌得欣赏,略带投入得鼓掌,最后也满合时令得起身摇摆,但是那一道界限始终明晃晃刺人眼睛——那是他们的玩意儿。
 
回想这些年看的“大片”音乐剧,似乎都必这次要激动,要感慨,要受感染。那么是《妈妈咪呀》不如《剧院魅影》还是我的口味变刁了?
今天说《42街》马上也要来了,突然有一些答案开始清晰。或许是我们越来越强大的购买力,越来越严重的“流动性过剩”,让这些所谓的“发达地区艺术”急着争相“登陆”吧,请客户,请朋友,都是很拿得出手的嘛,那么好了,答案就是,消费品。不过这些消费品比较特殊,毕竟是处于艺术的范畴。
 
只是我们自己的艺术品呢?今晚我开始憧憬,什么时候可以有一部《生于70年代》的音乐剧,把那些记忆中的音乐、人物、事件、童谣、流行的物什等统统包括进来,那里有我们自己的记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方式。。。
我喜欢!
音乐剧《妈妈咪呀》/他们的玩意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