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屋檐下的细水绵长

(2007-06-16 00:24:52)
标签:

话剧

上海屋檐下

夏衍

分类: 戏说
上海屋檐下的细水绵长
 
 
那天,出国多年的朋友带来他的妻,举止淡定而不失而风度,谈吐幽雅却不掩机敏,脱俗却又隐隐透着一丝世侩,说不上很美女,却是感觉舒坦。当时就突然觉得,这些年上海女子消失已久矣。好比月份牌上的女子,永远定格在了上海1930。
今天大幕徐徐拉开,这种久违的味道再次扑面而来。一个上班的早晨,居然还可以闲聊许久,家常里短,琐碎而结实。忽然明白,不是上海人消失了,而是以前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消失了。
一个个的单元房小区替代了弄堂石库门,普通话接替了上海话,或许以后,只有在滑稽戏里才听得到软侬沪语,郊外的小镇才看得到上海的屋檐,上海女子呢?如果家里还有,也只能漫漫陪她变老而决无更替。
感谢夏老的写作。却是不仅仅这上海的味道。人生涨落,时代轮回,谁又敢说那个时代的上海屋檐下的悲伤欢喜今天已然幻灭?屋檐可以变成女儿墙,方言可以变成国语,家常里短可以变成基金股票,可是这有凡间烟火就必有其言不尽的悲喜,绝不以物质的丰满而丝毫减少,其背后也必有智者的忧愁。此亘古不变。
上海屋檐下的细水绵长
 对本次演出的一些讨论

之前是自我的感受,这次回到这出话剧本身。
首先觉得张先生与徐幸老师的角色最容易出彩,事实上这部就如评论所说“人物的感情细腻委婉,戏剧冲突并不表现于外显的大波大澜,而是表现于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深层情感”,是典型的慢火细品型,稍微火候不足就容易陷入沉闷,那么在剧中也是这两个角色比较容易激起一些轻松的情绪,增添观赏的趣味。
比较而言,小丁小王的角色比较难处理。有时候在舞台上从开始到结尾都定了型的角色,很难突破一般的固定框架。许老师的戏份不多,不过一开始还真认不出来,那段唱白中气很足啊。
略感争议的是全剧的焦点:匡复三人的情感纠葛。当彩玉后来力劝林志成不要离开,并与之拥抱在一起后,周边很多观众都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不久之前正是彩玉百般鼓励匡复,最终让匡复暂时打消了主动离开的念头,重新燃起了全家复合的激情,最后也是拥抱在一起,两下时间距离很近,两下对照,一下子就觉得彩玉这个人物的形象坍塌了。
对照资料的介绍“彩玉欲与匡复重新结合,同时又对患难与共的林志成心存不忍;林志成心怀内疚,试图出走,又受到了彩玉的真情挽留。匡复理解了他们,最后在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歌声的感召下,他克服了自身的软弱和伤感,满怀信心毅然远行。”的确是这样的安排,但显然是表达的空间的问题。这里是最难的情感交织的一段,稍有不慎,反而会产生反面的作用。比如说,在这次的剧中,如果不了解原作,很少有人会对孩子们的歌声与匡复最终的决定联系起来,也没感受到匡复的满怀信心,只是看到匡复在门外听到了彩玉对林的挽留,这个人物的形象也没有表达完整。事实上机会是有的,匡复与孩子相认以后,显然应该急于了解这十年的点点滴滴,对孩子的话或者交流在这次演出中的显得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匡复参与到孩子们的朗诵与歌唱里面来,从而把心理的变化展示给观众,而不是现在一个人站在桌边若有所思。
此外,对戏中的两段词“比方说”和“不生气”,印象深刻。不仅仅在于这是一些小趣味,而是在反复出现中,我突然猜想这反而是不是夏先生的箴言呢?“比方说”其实就是在困境中点燃希望,“不生气”更是在苦难时代的一种大智慧!
和剧组一样深深感谢夏老前辈。他的一些话至今都是创作界的至理名言。创作这部作品前“但是,夏衍不满意那种匆忙的创作所暴露出来的粗疏倾向。他认识到“戏要感染人,要使演员和导演有所发挥,必须写人物、性格、环境。…只让人物在舞台上讲几句慷慨激昂的话是不能感人的。””在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诸君请看,那些急忙忙的话剧还少吗?那些光喊口号的话剧还少吗?!!
上海屋檐下的细水绵长
 
 
《上海屋檐下》背景资料

    中国3幕话剧。夏衍的代表作。写于1937年,1939年1月由怒吼剧社在重庆首演。这是一部写市民生活的戏剧。职员林志成在好友匡复被捕后,替他照料妻子杨彩玉和女儿葆珍。匡复多年无音信,为了生活,林志成与彩玉同居了。匡复出狱回来后,3人都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匡复振作精神鼓励林、杨二人勇敢地活下去,自己则出走了。以这3人为中心,还有另外4户人家各自的生活,头绪多而不乱。作品风格深沉、凝重而淡远,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能。
上海屋檐下的细水绵长
 
上海屋檐下的细水绵长
 
上海屋檐下的细水绵长
 
上海屋檐下的细水绵长
   《上海屋檐下》,夏衍作于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爆发,《上海屋檐下》1939年1月才得以在重庆上演。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主要以北京市民为题材进行创作,夏衍则把上海小市民的生活搬上了话剧的舞台。在上海,该剧比在重庆更受欢迎,因为它“形象化、有风趣、熟习人情,但主要的还在于表现上海生活,使上海人感到亲切”,抓住了观众,也就有了市场。夏衍长期生活在十里洋场社会中,能感受到小市民的喜怒哀乐,发掘出他们身上隐藏着的反抗精神。在这个剧本中,夏衍塑造了一群小人物,描写了同一屋檐下的五户人家在黄梅季节里一天的生活状况,通过他们的生活反映出激荡的时代特征,“让观众听到一个即将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音”,从侧面反映笼罩着人们的民族危机和复杂的政治形势。
    夏衍是著名文学家,曾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首任院长。《上海屋檐下》是他在1937年根据著名演员赵丹的个人情感经历而创作的戏剧,当时曾由“业余实验剧团”彩排,赵丹亲自扮演剧中男主角“匡复”。
 
夏衍(1900-1995)中国著名的剧作家、电影编剧。浙江余杭人,本名沈乃熙、字端轩、端先。早年留学日本,30年代发起成立上海艺术剧社,领导了“剧联”的工作。创作了许多话剧和电影剧本。建国后,担任文艺领导工作。
    早在“国防戏剧”运动中,夏衍就显示了戏剧才能。被称为“国防戏剧”力作的《赛金花》,通过一个名妓赛金花的行止,反衬出清政府的无能,隐喻不可偷安一隅,而应奋力抗敌。但是,夏衍不满意那种匆忙的创作所暴露出来的粗疏倾向。他认识到“戏要感染人,要使演员和导演有所发挥,必须写人物、性格、环境。…只让人物在舞台上讲几句慷慨激昂的话是不能感人的。”
    1937年,经过潜心思考,夏衍创作了多幕剧《上海屋檐下》。尽管中日战争爆发在即,但剧中却找不出直接道出的反帝台词,也不涉及政治性很强的事件,而是通过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中国人的心理特征,透视出文化背景,传达出新时代即将到来的信息。

http://www.ccnt.com.cn/show/chwindow/culture/huaju/photo/hj_t3_11.gif

著名剧作家夏衍

    南方夏初的雨季,阴雨连绵,周天晦暗,空气沉闷。因此时梅子正熟,故称“梅雨”。《上海屋檐下》的故事,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展开。
    这出戏描绘了上海一幢最普通的弄堂房子里居住的五户人家,他们琐碎的生活和心酸的命运,以及他们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灵魂。被捕入狱的革命者匡复,八年后重获自由,来到好友林志成家,向他询问托其照管的妻女的下落。而此时,林志成因听说匡复已死,故已与匡妻彩玉同居。于是,三个人之间发生了痛苦的感情纠葛,并陷入了复杂而细腻的内心矛盾。彩玉欲与匡复重新结合,同时又对患难与共的林志成心存不忍;林志成心怀内疚,试图出走,又受到了彩玉的真情挽留。匡复理解了他们,最后在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歌声的感召下,他克服了自身的软弱和伤感,满怀信心毅然远行。

http://www.ccnt.com.cn/show/chwindow/culture/huaju/photo/hj_t3_12.gif

《上海屋檐下》剧照
(1939年上海剧艺社演出)

    剧中还刻划了失业的大学生、沉沦的女性、穷困的教员、失子的老报贩等人物。这些人与林家的人们共同谱出了一曲苦闷社会环境中小人物的交响曲。
    该剧线索较多却编织得十分严密,人物的感情细腻委婉,戏剧冲突并不表现于外显的大波大澜,而是表现于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深层情感。它忠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于现实化的戏剧场面中,体现了深沉凝重、淡远隽永的风格。有人将这种风格的形成归结于夏衍接受了契可夫的影响。
    《上海屋檐下》因“八·一三”中日在沪开战而失去了上演的机会,直至1939年1月,才由怒吼剧社在重庆首演。但这部戏的产生,却奠定了夏衍在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上海屋檐下的细水绵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重陷绝境
后一篇:感谢很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