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没头脑”急转“不高兴”——从上海房市“2个1千万”的跌宕命运看决策教训

(2006-12-15 22:38:53)
分类: 草野
记得2005年的春季,上海的政府真的紧张了起来,前几个月还在电台里侃侃而谈:上海的房价是健康的!不是炒出来的,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使然。而转眼已经全部化成了额头的汗水,仓促间终于决定打造大规模的“2个1000万”,即1千万平米的中低价经济适用房,1千万平方米的重大工程动迁安置房。政府动用了全部的体制优势,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壮举”。
事实上,稍微冷静一点,就会发现这个决策的存在很多不周全性。比如,2千万住宅量是一个极为庞大的规模,按照人均25-30平方米计算,就将关乎70万左右的人口,这么庞大的人口在短时间内向市郊转移,一如儿戏。他们的出勤?就业?配套?地域的认同?空间布点的选择?很多重要的因素都被大事化了,一切政策化了。
时间来不及,那就先将前些年开始建设的“四高小区”(又一个政策产物,明明是经济适用房,非要冠以“四高”的桂冠)来充数。
地来不及圈,那就先摊派到各个区县,房地部门甚至“现场办公”,让各乡镇“踊跃报名”,不讲程序,不讲科学,随意布局。
为了更好贯彻“集约用地”的理念,建设地块的容积率一再上涨,从多层、小高层,向小高层、高层不断迈进。
简单地把居住区无限放大,随意在一个原本是乡村的郊外圈定动辄数平方公里的庞大社区,而标准却是定位为居住区,全然不顾这已经是一个小城市的规模。
如今可好,听说政府官员们在“急刹车”了。这个仓促决策的推进原来并不如设想的那样。不谈别的,就是连普通被动迁者也不愿意去这些地方。很多“2个1000万”的项目面临转型,很多圈下来的地没有了下文。
短短的一年半,这个轰轰烈烈的“2个1000万”重大决策竟然如此迅速从“没头脑”转向了“不高兴”,命运的起伏程度令人惊讶,一如这个政策出台之时的味道。
联想到以前的上海的“一城九镇”,那么理想化的一个远景愿景,在他们在上海的郊外如世外桃源般绽放的同时,恰恰是上海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房子矛盾最突出的时候,最后直接导致了为了社会稳定而仓促出台的“2个1000万”决策。
可谓一步错,步步被动。
如今当年的决策者已然不在,可是这样的教训,今后能不能避免,或者减少,谁的心里有底了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