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么有这么好的文章!我们对。。。的希望!(一)

(2006-09-10 21:29:10)
分类: 他玉
文章的标题是《我们对话剧的希望》。其实,把他读成是《我们对艺术的希望》,甚而为《我们对社会的希望》,都不为过。
转贴如下(话剧杂志2006第一期):
 
       我们对话剧的希望
                          今年是话剧中心十周年,从上半年起包括院庆在内的各种活动和演出非常热闹,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颇有几番盛世的气象。那时,秉性各色的小零就想着说两句不冷不热的言语,道一些不三不四的道理,来给话剧中心的大庆帮衬帮衬。谁知,今年俗务缠身、诸事不利,这一落笔竟拖至今日方得以收尾。只是时间跨度太长,文中的一些意思怕是早已时过境迁,懒拙如我,却也无力再做更多的改动了。看官若是觉着罗嗦,略过便是。所幸农历新年快到,这篇迟来的文字也就权当拜个早年吧。
                                          一
                          说个小一点的话题——关于话剧中心的市场营销。
                          有个小例子很能说明些问题。上半年有一段时间我打电话到中心去订购话剧票,票房阿姨很客气地告知没有订票了,需自己到窗口去买。我很礼貌地把电话挂掉后,心里却开始恼火,因为这样的回答已经听到不止一两次。更要命的是,一些快要上演的剧目,往往会因各种原因莫名地推迟或罢演。如果偶而为之,我们可以理解,但经常没来由的来这么一下,倒让我觉出里面有大问题。话剧中心有一个名为戏剧沙龙的所谓戏迷组织,但实际上,这个“组织”似乎并没有很好展开运作,比如在窗口买票时好像就不需要出示会员卡,卡号每年到期了,也并没有一位有着可爱动听声音的小姐打电话让我去续费。而现在的这种续费方式,我总觉得过于古老了,更何况,没有多少迹象表明这样的续费究竟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好处。
                          以上的种种,虽然中心的朋友们都可以有各种理由来解释,我们也相信这些解释多少都是有道理的,但问题在于,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显示了某种观念的落后吗。作为演出市场的主体,市场营销理应是一个极受重视的流程,只有通过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这是市场经济中最浅显的道理,对话剧中心来说就是要服务好观众。但现在话剧中心的朋友们似乎并没有特别在意这一点。这可能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这个行业仍处于垄断地位,他不愁票卖不出去,二是他有一个内循环的熟人圈子,足以消费他的生产供给。第一种解释咱们另说,至于第二种,大家一定很熟悉了。事实上,和话剧中心没一点关系的我,也满可以厚着脸皮请这个论坛上的大虾们帮我通融出两张票来。但问题就在这,话剧中心到底是面向广大普通观众(从来和文艺团体没有瓜葛的朋友)的呢,还是面向圈内人、准圈内人的。费孝通先生早就指出,中国社会传统上是个熟人社会,人们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依仗的是圈子,也就是人际关系的存在。但这种在乡土社会中畅通无阻的“传统”,拿到市场经济中来,就很容易碰壁,很不利于一个企业或团体的品牌推广和对固定消费群体的培养。市场经济的消费主体是具有独立消费意识的单个人(或称经济人),现代市场营销理念讲求的就是通过服务争取每一个潜在的消费者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话剧中心要争取观众,要面对的就应该是更广阔的“陌生人市场”。意识不到这一点,话剧中心的发展就不可能走的长远。
                          熟人圈子的弊病还不止于此,咱们另说。先来看具体到话剧中心的市场营销,我想说的是,在现代化大都市的上海,您让一个上班族在繁忙工作间隙巴巴的赶到安福路来就为了两张票子,那实在是太不“为人民着想”了,毕竟喜爱话剧的朋友不都在安福路附近上班。如果您觉得您的观众就在半径不超过戏剧学院或青话范围的地界里,那又谈何发展、壮大呢?因此,为中心的发展大业计,我觉得中心至少应该注重两点:一要更注重常规票务系统的发展和完善,而减少非正常渠道的留票、蹭票;二要更注重票务系统的现代化运作,而改进老套古板、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门售传统。
                          当然,注重“陌生人市场”并不意味着没有重点,相反,注重受众细分,注重基本消费群的培育和发展,也是现代市场营销的题中之意。我曾经有过一个建议,中心完全可以依托沙龙会员的资料建立一个小型的数据库,每次会员购票时,通过记录他们的会员号,便可以掌握究竟是哪些人在看戏,他们的职业情况如何,什么学历水平,他们大都意向购买何种票价?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样的话剧?这样,随着数据库的日积月累,一个相对固定的观众群就自然出现,而这就是中心要努力维系并不断壮大之的基本观众群。话剧是高雅艺术(尽管现在单纯娱乐化的倾向愈益明显。当然我们并不反对适当的娱乐化,也不执拗于高雅即是高不可攀的扭捏作态),就相对数来讲,现在的话剧毕竟是小众艺术,我们没有必要幻想话剧象电视连续剧那样被大众趋之若鹜。只有摆正位置,认清形势,埋下头来、静下心去踏踏实实地把基本观众群经营好,服务好,真正树立起上海话剧中心的艺术品牌,才可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获得更大的社会效应。碧梧荫浓凤来栖,正是这个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