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笔 |
今天参加又一个跟1966有关的讨论会,事先只知道是社科院的,后来看到,一个一个来的都是老先生,估计都在70左右,递上名片“未来研究所”。呵呵。老先生解释,研究所是社科院分支,是八十年代成立的,当时邓伟志、厉无畏、王战等都是那里的,正当风华正茂,所以才有这个名字,而且的确这些“未来”后来都成了国家的栋梁。
说实话,一开始是很疑惑的,看看自己周边,现在冲在一线做事情的几乎都是年轻人。这个快速社会里,老先生似乎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受崇敬了,甚至有时候还受到是否与时代合拍的质疑。
听着听着,渐渐发现部分老先生非常注重实地调研,而且乐于扎根农村,扎根基层,非常清醒、非常辨正的看待政府的决策和指导文件。对很多基层问题了然于胸,滔滔不绝,说到激动处,索性站着发言。爱憎分明、勤于实践、甘于平实、不图名利,我突然觉得这些不正是我们这个社会现在所十分十分缺少的吗?
有了他们的精神,才能实现我们的未来。
题外。昨天狂不理解。不理解东亚票务中心的网络定票的事。在18号,上海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发售的当天就在这家赛会唯一售票的票务中心下了订单(平时定票的地方都没卖的),结果久无音信,到了昨天,也就是订单生成后的第五天,终于忍不住打电话去询问,被告知“管网络的人好几天没上班了”。
一个人的网络?且不论这人不上班是否有道理,一面是赛事推广广告的宣传,一面却是看不见的闭门羹。在现在的社会里几乎都很少碰到了。那就电话补呗,结果小姐说没有我要的看台,是主办方没给。这也是第一次碰到,那为什么网上的座位图那么大没有事先说明呢?那好,求其次吧。过十分钟来电,告知那个看台也没了。只有更次的。那是因为这几天已经订光了。火大。直接找主办方,几经周折,有主事的出来了,一听是个人购票就十分高兴,一开始也不理解,以为东亚票务就可以解决问题,但答应由他去处理。再十分钟好消息就来了,答应第二天就把我要的看台的票送来。
今天票拿到了,还是理想看台中最好的票。快递信封上还是东亚票务。
真是感慨。我想,首先就不应该只让属于体委“亲戚”的东亚一家发行票务,这本身就是计划经济的思维。其次,就是东亚本身还不能与现代票务发行的要求相匹配。由此,想到有时候媒体评论观众不热烈,个人参与的不够多,其实赛事组织自己就有很多地方是先要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