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笔 |
今天嘉定主城的调整会开了,顺利。想想现在的总体规划,也就一年,就天翻地覆四面楚歌。规划的时候是畅想曲,设施的时候是现实派,反正中国话总能说圆了,总是有道理的。总有那么一天,一切都会走向正轨。
这个礼拜居然要准备四项工作计划,现代服务业、顾村大战略、临港分区、临港城市风貌。这段时间就是今后很长工作段的大脑。排一下,真的一个繁忙季节已经开始了。去年调整的时候就知道,总有那么一天。
晚上读报,一个整版记述了春节后新来上海的一对外来夫妻找工作、打工的经历。感悟良多:
1、上海遍地是机会,妻子一人一天打了四份共,来上海第二天就有了工作。
2、上海打工真不容易。还是那妻子,一天四工,几乎覆盖24小时。每个工之间只有半小时或一小时。而这点时间因为要省钱,还往往在路上急赶。
3、智慧真的十分重要。那位丈夫,至今苦寻工作未着,记者总结得好:压力不小、技术不会、沟通不擅是三大主因。相对而言,那位妻子的工作,无一不是自己积极争取来的,不乏智慧、勤劳和执着。其实,人活得咋样,最终不是文凭,不是长相,不是家底,还是他的脑子。
4、上海的职介所居然90%是私人的。记者在边上列举了种种发生过的劣迹。外来人口为上海的高速发展贡献良多,而我们做得实在太少太少。为什么不是政府参与的非盈利机构呢?比如浦东罗山会馆那样,摸索一些制度创新呢?难道,号称国际化大都市,仅仅满足在拖欠外来工工资现象较少这样最最起码的要求上吗?
每一个在上海勤劳生活的人,都是上海人。总有那么一天,人文关怀会滋润到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晚饭去进贤路上找“三大名店”,就是家庭式小店,名声极大,座位极难得到。果然,晚上都8点了,还无一有空。不甘心,在边上随便找了一家,也是正好有一个空位。发现菜谱类似,估计都是带出来的。
酱鸭好像是这些店都推荐的,事实上是酱鸭腿,鸭腿肯定是超市常见的冻鸭腿。工业化时代的酱鸭腿输在原料上。当然酱还是上海的本帮特色。上海“酱”的做法其实简单,酱油、糖是主料,关键还要旺火收汁。
油爆虾很好,新鲜、油和酱料恰到好处,既有油爆的脆,有保持了虾肉的弹性,酱料增了色但又没有盖过虾本身的鲜味。所以很好。唯一不足是虾须没有剪干净。
最赞的是酱毛蟹。说实话,蟹非常饱满,膏厚,的确称得上是美味。一口气吃完都顾不上说话。
腌篤鲜是上海最出名的汤,不过饭店一般反而很难做好,因为需要火候。这里也不例外,明显是部分事先做好,部分急火加工。
没有甜点,回忆一下昨天的可颂坊的蛋糕。
那据说是新品的大理石蛋糕的确不错,尤其底上的那层。
前一篇:2006。02。18一年之计
后一篇:2006。02。21“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