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论语》的真相——地毯式轰炸各路大师
(2018-11-27 13:38:27)
标签:
教育历史时评文化 |
分类: 说论语 |
第六集
首先小结前面五天的情况,我们来看看大师们的表现。
对于《论语》的排序、对于《论语》开篇第一章的理解,对于孔子的出身,对于求仁得仁的解读,可以说大师们全军尽墨,哀鸿遍野。其中,表现最糟糕的是南怀瑾大师,屡犯常识错误,信口开河,与大师称号严重不符。
从这五天的情况看,大师们对历史背景的了解不充分,有的更是几乎完全不了解。另外,大师们几乎不进行归纳总结,逻辑分析能力令人无法恭维。
后面的情况如何呢?我们继续轰炸就知道了。
顺便要说一下的是,有一位热情听友认为我的标题太长,建议把“轰炸各路大师”简称为“炸师”。对此,我表示感谢。但是,这个建议就不采用了。原因两点,第一,炸师这个词,让人一听以为我是在讲停尸房的故事,太瘆人了,我听着都怕,晚上听了怕睡不着;第二,这个词会让人以为我是在轰炸老师,但其实我对我的老师们都很崇敬,我运气很好,一路走来都遇上好老师。
那么,下一个五天的轰炸力度会减弱吗?这个问题,大家自己判断。
今天,会是一个重磅炸弹,目标是所有大师。
今天要讲的是第17篇第25章,一说出来,大家都知道。
原文是: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是这样的。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养的,亲近她(他),她(他)就会无礼,疏远她(他),她(他)就会抱怨。”
字面非常简单,大师们比拼的大概就是几个概念吧。
说完了概念,再来轰炸。
什么是女子?
别以为这个概念没争议,钱穆和李泽厚认为,女子专指家里的仆妾。据我所知,孔子没有纳妾,所以就是指家里的仆妇丫鬟了。其他人认为女子就是指女人。从这个角度说,钱穆和李泽厚是有心为孔子辩解的。
那么,“养”是什么意思?是养活?还是相处?没人提出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钱穆和李泽厚认为孔子其实没有歧视妇女的意思。
李零和鲍鹏山则肯定地说孔子是在歧视妇女。
南怀瑾的说法比较“禅”,他说:孔子说女子与小人最难办了,对她太爱护了,太好了她就恃宠而骄,搞得你啼笑皆非,动辄得咎。对她不好,她又恨死你,至死方休,这的确是事实,是无可否认的天下难事。但是,这不是孔子歧视妇女,因为这里骂完女人,随后不是还骂小人吗?小人不就是男人吗?所以,孔子眼里,男人还不如女人。
自古以来,只有人为女人说话,没有人为小人说话。所以,我们就单来说说孔子话中的女子难养的问题。
首先,钱穆李泽厚的说法站不住脚,如果女子是指仆妇丫鬟的话,怎么孔子还有近之远之的问题了?怎么个近法?这不成了高级黑了?
其次,李零和鲍鹏山的说法也没有道理。
如果孔子歧视妇女的话,总该有别的证据吗?问题是,没有。
还有,什么是歧视妇女?
孔子是一个一切按照周礼行事的人,所以,对于妇女的态度,一定是按照周礼的原则来进行的。而在周礼中,夫妻一体,是互相尊敬的关系。有人说周武王有能臣十人,其中包括了周武王的夫人,孔子还特地摘出来说只有九人,因为夫人不是他的臣,他们是一体的。而且周礼规定之内,国君不能把夫人的父亲当作自己的臣子。
没错,周朝时期妇女的地位比较低,但是是受尊重的。这一点,比后代要好得多。
所以,没理由说孔子歧视妇女。
那么,这段话又该怎么解释呢?
那,就让我用逻辑炸弹来轰炸一番吧。
孔子说话都是有根据有体会的,不可能是从隔壁老王那里听来的,这话没错吧?那我要问,孔子养过几个女子?
掰指头算一算,老娘没有让他养,他养的就是老婆丌官氏和女儿孔雀而已,那个年代女儿不存在无礼和抱怨的问题,因此孔子所说的这个难养的女子,就是特指老婆丌官氏了。
逻辑没毛病吧?
丌官氏不是鲁国人,是孔子的哥哥帮他从宋国娶过来的。不知道是生活习惯的问题,还是生活条件的问题,还是个性的问题,还是丌官氏原本在宋国有相爱的人,总之,两口子之间的关系很不好。再加上孔子从季孙家辞职之后,创业办学校在一开始不太顺利,生活比较拮据,丌官氏的怨言更多,两口子的关系更加恶化。
最终,孔子无法忍受,不得在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离婚,将丌官氏送回了宋国娘家。
这件事情对孔子的打击非常大,有两点可以证明。第一,孔子此后再也没有娶妻;第二,丌官氏去世之后,儿子孔鲤显得很伤心,孔子斥责他伤心过度。
所以,这段话是孔子无奈的感慨,还带着愤怒,一不小心伤及无辜,而那并非他的本意。
其实,孔子的话并非完全没有道理,那时候女人不能出去工作,只能由男人养着。而有些女人确实挑三拣四,抱怨不断。
实际上,孔子的这段话展示了一个普遍性的现象:在婚姻生活中,抱怨是导致夫妻关系恶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没有之一。如果是夫妻双方互相抱怨的,要不离婚就真的很难了。
所以,大凡和谐的夫妻关系,和谐的家庭,一定是夫妻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扶持的。
大师们关心的是孔子是不是歧视妇女,而我看到的是不抱怨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
所以,看《论语》,不要只看孔子怎么说,要看孔子怎么做。不要只看孔子成功的经验,也要看他失败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