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论语》的真相——地毯式轰炸各路大师

(2018-11-25 14:26:47)
标签:

教育

历史

时评

文化

分类: 说战国

第五集 求仁而得仁

今天我们按照贵族精神十八条标准的顺序来讲,所以依然讲贵族精神的“不抱怨”。

下面的这段,是第7篇第15章。

原文是: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这段话的翻译历来没有争议,很简单,是这样的。

冉有问子贡:“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有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那么,孔子为什么推崇这两个人?或者说这段话的告诉了我们什么?且看大师们怎么说。

钱穆啥也没说,鲍鹏山没啥可说。

李泽厚说他不了解历史背景,所以抄引杨伯峻的。

李零说得最好,他说他们属于“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一类,宁可饿死,也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对自己的遭遇,毫无怨言。

先向李零先生致个敬。

业余选手王蒙此处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就是称卫国国君为王。这个不怪王蒙,怪他那本书的编辑。

南怀瑾是这样说的:“孔子周游列国时,各国都排斥孔子,生怕他有意夺取政权,唯有在卫国的时候,卫灵公、南子、一般大臣,都对孔子很好,尊敬他,照顾他。所以当时大家都怀疑他,甚至孔子自己的弟子,听了太多的谣言,也起怀疑,像冉有,有一天就说,我们老师真想做卫国的国君吗?……子贡问了当皇帝的话没有?”

哦买雷的嘎嘎,南大师,还有比你更不靠谱的吗?你已经不是大师,而是天师了。

 

这段话的背景,钱穆和李零都是很清楚的。

当初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因为图谋谋杀南子,被卫灵公驱逐出境。卫灵公死后,因为太子蒯聩被赶走了,因此直接将国君的位置传给了太孙,也就是蒯聩的儿子姬辄,就是卫出公。蒯聩知道儿子当了国君,回来争夺宝座,在晋国赵简子的帮助下,占领了卫国的戚地作为据点。而卫出公坚决不给父亲让位,派重兵防范。

而此时,孔子正在卫国。于是,冉有想知道孔子会不会帮助卫出公,问了这个问题。

那么,为什么冉有会问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大师提到过,我来试着解释一下。冉有这个时候是孔子的管家,冉有的性格细致谨慎,不轻易说话,口才一般。所以,冉有问这个问题,一定是卫出公自己或者派人来问过冉有,看孔子是不是愿意在卫国出仕,帮助卫出公。

冉有拿不准孔子的想法,所以不敢直接去问,就请口才一流的子贡帮忙。子贡很狡猾,他知道孔子对于卫国父子争位这件事情非常反感,如果直接去问,很可能被孔子训斥一顿。所以,拐了个弯去问伯夷叔齐的事情,获得了答案。

那么,孔子是怎样看待父子争位这件事情的呢?很容易推导出来。从君臣关系来说,蒯聩是在谋反;从父子关系来说,卫出公是不孝不敬。所以,父子两个都不是好东西。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儿子,父亲去世之后,都不愿意继位,因此双双逃离孤竹国。后来,周朝取代了商朝,伯夷、叔齐认为周朝是反叛,坚持不肯吃周朝的粮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不食周粟这个成语,就是来自这里。

孔子为什么赞赏他们呢?就是李零先生所说的那些了。

孔子的意思就是他们既然自己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坚持了自己的简直观,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不管他们的价值观在今天看来是不是迂腐,他们能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价值观,这本身就是值得敬佩的。

而孔子在赞扬肯定他们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说自己。自己也和他们一样,不论结局怎样,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所以,自己不抱怨。

这一段,实际上呼应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句话。

通过这一章,大师们看到了什么呢?

王蒙看到的是子贡是个不错的外交家的材料,南怀瑾看到的是孔子不想当皇帝。

我看到的是孔子所标榜的贵族精神:不抱怨。

 

顺便要说说“求仁而得仁”中的“仁”是什么意思。

古往今来,大师们对“仁”这个概念的解释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玄之又玄,这也将是我重点轰炸的位置。不过,现在还不是轰炸的时间,先来说说这里的“仁”是什么意思。

大师们都没有解释,这很正常。

我来解释。

这里的“仁”就是个X,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仁”不专指任何概念或者任何事情,而是泛指,就像数学里的未知数X一样。如果一定要给个中文定义的话,那就是“什么”“啥”这类东西的。

所以,“求仁而得仁”也能说成“求啥而得啥”或者“求什么而得什么”。所以,这个“仁”并不等于就是好的就是对的,而只是本人心甘情愿的选择。

伯夷叔齐的做法就并不是孔子所赞成的,孔子虽然是商朝的后代,可是他支持周武王伐纣,他绝不会做不食周粟这样的事情。所以,孔子赞赏的不是伯夷叔齐做的事情,而是他们做出选择就无怨无悔的精神。

譬如隔壁老王就喜欢偷情,结果因为偷情被打断了腿,可是他不后悔不抱怨,这就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