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论语》的真相——地毯式轰炸各路大师

(2018-12-03 11:30:31)
标签:

教育

历史

时评

文化

分类: 说论语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论语》的第14篇第39章。

原文是这样的: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通常的翻译是这样的: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事啊!”一会儿又说:“声音铿铿的,真没劲,没有人了解自己,那就算了呗。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踩着石头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我没话可说。”

 

先来说说磬是什么,就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这种乐器是把石片打孔,用绳子吊在空中来敲击。现在这东西基本失传了,太原始了。可以想见啊,这种乐器一定是很多片构成的,制作相当复杂,声音也未必好听。所以即便在春秋,也很少有人玩这个。

现在来看看大师们怎么说。

基本上,上面的翻译就是钱穆的意思,李零的解释我没有找到。

李泽厚也是照抄以上的说法,不过他认为最后一句可以翻译成:果然如此吗?那就不难了。

鲍鹏山则这样解说:此人以水为喻,说明,如果世道黑暗已深,不可救药,不妨听之任之,甚至同流合污。他暗示孔子与世同沉浮,冷眼看世界,不要不可为而为之。但是孔子看着天下生灵涂炭,人民苦难深重,他“未之难矣”,不能保持心灵沉静。

最后还是看看南怀瑾大师的说法,南大师常有惊人之语啊。

南怀瑾这样说:“深则厉,浅则揭”这两句话,是出自《诗经·卫风·雄雉》。我这里忍不住插一句啊,这两句话是出于《诗经·邶(音被)风·匏(音刨)有苦叶》。

继续看南怀瑾的解说,他说:“末之难矣”——我与古人的解释不同,就在这句话上。古人对“末”解释为“没有”,就是没什么困难的意思。我认为“末”是“最后”的意思。孔子说人生最后的定论实在很难下,我们作一辈子人,尤其断气的时候,自己这篇文章的末章最难下笔。无论大小事情,都是“末之难矣”。同时孔子这里也在讲乐理,最后的余音是很难处理。演奏停止了以后,乐音仍绕梁三日,使人回味无穷,这是很难的。

 

这段话,其实唯一困难的是孔子最后说的那句话:果哉,末之难矣。

孔子到底想说明什么。

如果当一句话不容易理解的时候,我的办法就是回到现场。要回到现场,就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背景。如果都不了解,就只能瞎猜,南怀瑾就属于这一类。

确切的背景谁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推导出最合理的背景。

这时候孔子在卫国,看不到前途,因此心情郁闷,又不能抱怨,下一步怎么办?是留还是走?于是,他通过击磬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内心郁闷的时候,击磬一定是有气无力,东一下西一下,难听得要命。背草筐的人按理也不是什么高人,不过还是有文化的人,并且知道孔子住在这里。他很容易就听出来孔子有心事,心不在焉。随后他猜到了孔子的心事,这个人很聪明。于是他接着说了“深则厉,浅则揭”,意思很清楚:遇上困难,想办法啊。遇上什么样的困难,就想什么样的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啊。世上没有过不去的河,光在这里敲这些破石头有什么鸟用?

基本上,“深则厉,浅则揭”这句话的意思,跟《水浒传》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一个意思。

如果你是孔子,你正在心情郁闷犹豫不决,你听到这句话,你会什么反应?

你怎么反应我就不知道,但是以孔子的性格,他一定是一席话点醒梦中人的感觉。他脱口而出的一定是:哎呀,果然如此啊,(做个决定)是没有那么难啊!

随后,孔子做出了离开卫国,周游列国的决定。

所以,对于“果哉!末之难矣。”的翻译,我认为李泽厚提出的“果然如此吗?那就不难了。”是大师们中最好的。

那谁,小明同学,给李泽厚大师发个小红花。

 

到这里,我忍不住要批评一下其余的几位大师。

人家背草筐的人分明是给了一个积极的正能量的建议,告诉你只要想办法,一定能过河。可是钱穆大师的回答竟然是“我没话可说”,我没有办法,我就是过不了河,太怂了吧?

鲍鹏山大师更离奇,人家背草筐的分明是鼓励你过河,你偏说人家是让你随波逐流,淹死拉倒。还什么“与世同沉浮,冷眼看世界”,什么“天下生灵涂炭,人民苦难深重”。还什么以水为喻,搞得跟地下党接头暗号一样。

南怀瑾大师则更是天马行空,自己都拉不住自己这根缰绳了。不仅硬生生地扯上了上什么“人生最后的定论”,什么“断气的时候,自己这篇文章的末章最难下笔。”还扯上了乐理,搞出来什么“绕梁三日,回味无穷”。

试问大师们,你们还能扯得更漫无边际吗?如果在天有灵孔子看到你们的讲解,他老人家会哭的。

 

那么,这一章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我们知道,孔子是反对抱怨的,因此他遇上问题极力地让自己不去抱怨。可是,不抱怨不等于不郁闷。郁闷总要发泄,各人的方法不同,有的人躲在厕所痛哭,有的人打老婆,有的人光膀子吹风,孔子则是通过音乐。孔子的方法单独有个名字,就叫做幽怨,不说出来,但是能让人感受出来。

这一次呢,背草筐的人说的这段话让孔子豁然开朗,从幽怨中走出来。

从此,孔子知道,幽怨也是抱怨的一种,要避免幽怨以及抱怨,最好的办法是去想办法。

正是在卫国,孔子才真正理解了“不抱怨”。

所以,这一章,依然在讲不抱怨。

背草筐的这个人感觉很犀利,他为什么能够有这么高的境界呢?其实,他就是隔壁老王,因为他经历过磨难,所以他才有了这样的境界。

有人会问:你是编的吧,你怎么知道?

其实很简单啊,想想看,这背草筐的人随口就能运用《诗经》,这学问其实是不小的,如今沦落到背草筐的地步,他怎么可能没有经过磨难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