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论语》的真相——地毯式轰炸各路大师
(2018-11-23 09:28:44)
标签:
教育历史时评文化 |
分类: 说论语 |
第三集 君子多乎哉
原本,应该按照贵族精神标准的“不抱怨”继续下去。但是觉得还是应该首先把孔子的身世问题说清楚,后面大家才好理解。因此,接着下来的就是这两章了。
5.1(9.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吴国)太宰伯嚭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嫌技艺多吗?不会嫌多的。”
5.2(9.7)
子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译文】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出仕,所以会许多技艺’。”
为什么直接给出译文呢?因为这两段的含义很清晰,译文历来也没有什么争议不清的地方。
那是不是说好的地毯式轰炸就结束了?
当然不会,炸弹已经在路上了。
这里要和大师们较真的只有一个字:贱。
周星驰说过:人至贱则无敌。
那么,这里的贱字是什么意思?“贱”的背后是什么?
且看大师们的说法。
钱穆的说法,“少也贱”就是年轻时贫贱。鲍鹏山照搬。
李零的说法是“我年轻时出身卑贱”。
李泽厚则认为是“穷苦”。
南怀瑾的翻译是这样的:“因为我是孤儿出身,从小从艰难困苦中站起来的,贫贱中什么事情都做过。”另外,他说子牢是孔子的学生琴子开,而“试”是尝试的意思。
我认为我的炸弹应该精准地砸到李泽厚和南怀瑾的阵地上,他们双双获得零分。
贱对应的是贵,与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贱指的是社会地位,与穷不穷没关系。所以,李泽厚所说的“穷苦”完全不沾边,而南怀瑾更是令人哭笑不得,孔子什么时候是孤儿出身了?琴子开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南大师啊,我都不好意思轰炸你了。
用词最准确的是李零的“出身卑贱”,不过画蛇添足的是加了“年轻时”。因为孔子出身确实卑贱,但是年轻的时候已经不卑贱了。
在这里,我必须要称赞另外一位大师何新,何新对孔子身世的分析非常到位。
孔子为什么说自己“少也贱”?为什么贱?怎么个贱法?
这个,说起来话儿有些长,大致会用两集。不过,不枯燥,大家可以慢慢听,一次性搞清楚孔子的身世。
先说说孔子父亲这一边。
我们知道商朝最后一个王叫商纣王,商纣王有个哥哥叫微子,而且是同母的哥哥。那为什么不是微子当王呢?原来,他们的娘在生微子的时候还是个妾,所以微子是庶子。后来她娘升为夫人了,这个时候生了纣王,就是嫡子了。所以,后来纣王当了王。
所以,投胎很重要,不仅肚子要投对,时间也要投对。
后来周武王灭商,微子被周武王封在宋国,统治商朝的遗民。
到春秋初期,宋国内讧,太宰华督看上了司马孔父嘉的夫人,于是发动兵变,杀了孔父嘉和国君宋殇公。其实呢,华督和孔父嘉都是宋国公族,都是微子的后代,都姓子。
孔父嘉被杀,儿子木金父逃到了鲁国。木金父的后代叫孔防叔,单看这个名字,可以推定孔防叔应该是鲁国防邑大夫,孔家的祖墓就在那里。
叔梁纥是孔防叔的孙子,正确的说法是姓孔名纥字叔梁(当然,如果更正统的说法,就是姓子氏孔名纥字叔梁)。叔梁纥身材高大力大无穷,在一次各国联军讨伐富阳的战斗中,因力举城门解救鲁军而立下大功,扬名立万的同时,回国后被晋升为陬邑大夫。
而这个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
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说,叔梁纥是个贵族。从孔子父亲的线索说,孔子虽然说不上怎样出身高贵,至少是根正苗红的。
再说说孔子母亲这一边。
孔子的母亲姓颜,叫什么名字不知道。《孔子家语》说叫颜徵在,就算是吧。颜姓在鲁国有两支,一支是鲁国公族,在孔子的学生还有一个叫做颜高的,就属于这一支,曾经代表鲁国军队出征。另一支是被鲁国所灭的邾国人的后代,地位高于野人,但是低于鲁国的士农工商,属于社会底层,也就是贱民,颜回就属于这一支。不幸的是,孔子的母亲属于后面这个颜姓。
那么,孔子的父母亲是怎么把他生下来的呢?
按照《孔子家语》的说法,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有妻有妾,生了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儿子叫孟皮,还有个名字叫伯尼,腿脚有些毛病。为了再生一个儿子,叔梁纥向颜家求婚,颜老太爷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说:“叔梁纥大夫虽然父亲和祖父都是士,可是他是商汤的后代,身高两米武功绝伦,我觉得很不错。虽然岁数大点,性格严肃一点,但这都不算缺点。你们谁愿意嫁给他?”结果两个大女儿不愿意,最小的颜征在自告奋勇了。以全文的语气来看,大夫前来求婚,自然是颜家的家底不错,基本上也该是门当户对。重要的是,孔子是婚生,而不是野合。
总之,按照《孔子家语》的说法,孔子出身高贵。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孔子本身出身高贵,却非要说自己出身卑贱。这是不是有点太贱了?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孔子后人想要把孔子的出身说得高贵一些而已。
正确答案在哪里呢?在《史记》。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一个治史严谨的人,也是一个崇拜孔子的人,再加上汉武帝时期开始独尊儒术,因此司马迁在孔子的出身问题上绝对不会瞎写。
好,现在来看《史记》怎样写。
《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什么是野合?关于这个问题,历来胡说八道的很多,我们不必去理他们。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野合一定是非婚的。你说是婚外情也可以,说是婚外性也可以。
事实上,我们还有两条理由来力争孔子的父母是非婚的。第一,贵族不可能娶一个贱民;第二,孔家是宋国移民,保留了宋国人族内婚的传统,历代都从宋国娶妻。
至于野合的具体情况,我们不得而知。是双方情愿,还是单方强迫。是在家里,还是在野外,这些其实都不重要。
贵族与贱民野合所生的孩子是否受到贵族家庭的承认,完全取决于贵族这一方。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譬如叔孙豹就与野人野合而生了一个儿子,后来他承认。譬如赵简子与女奴野合生了赵无恤,后来成了赵国国君。
那么,孔子是否得到了父亲的承认呢?
从后面的发展来看,孔子的父亲应该是承认孔子是自己的孩子,但是拒绝接纳。因此,孔子只能随母亲在贫民区生活,过贱民的生活。
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要说自己“少也贱”的原因了。
随母亲生活的孔子生活十分艰辛,从小就跟随邻里挣钱糊口。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孔子的邻里们只能从事最低贱的社会分工,譬如助祭助丧等等,与死人打交道的时候多。不过孔子正是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体会周礼,并且成为丧葬祭祀礼仪的专家,这为他长大以后精通并且宣扬周礼打下了基础。正是因为地位低贱,为了生活,从小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做,所以孔子才能够“多能”。
关于孔子的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史记》中都有记载。
第一种,是因为“祷于尼丘得孔子”。意思是孔子的父母在尼丘这个地方祷告求子,因此生下来就叫孔丘。这个说法,也是《孔子家语》中的说法。
第二种,是因为“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说孔子的头顶有下凹,或者说像个山丘,所以叫孔丘。不过对于这个说法,司马迁也有些不大相信,所以用了一个“云”字,意思就是听说。
两种说法,其实都经不起推敲。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当初的野合地点是一个小尼丘,因此给孔子取了这个名字。
那么,为什么孔子不避讳自己的出身卑贱呢?因为按照周礼的精神,出身贵贱并不影响一个人的尊严,撒谎才会令人丧失自尊。
所以,孔子坦然承认自己的出身卑贱体现的是他的自尊自信,也是对自己母亲的尊重。自尊自信,也是《论语》中贵族精神十八条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