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论语》的真相——地毯式轰炸各路大师

(2018-11-22 15:24:25)
标签:

教育

历史

奴性

时评

文化

分类: 说论语


现在我们来看《论语》的第一篇第一章,也就是整部书的开篇第一章。

1.1 (1.1——在原文中的排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通行的译文是这样的: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抱怨、恼怒,不是一个君子吗?

看上去很简单很没有争议是吗?

实际上真不是。

下面我们来从两个方面看看大师们的表现。

第一,翻译的水平。第二,怎么认识这一章作为全书的开篇。

 

首先是第一个方面,全文的翻译我们不管了,大同小异。小处见真功,我们来看看大师们对于两个字的解读,一个是“习”,一个是“亦”。

钱穆、李零都对习字做了训诂,但是全文没有翻译,所以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底怎么翻译这个字。不过从感觉来说,他们认为是温习、复习、实习。鲍鹏山啥也没说,直接当作温习来用。

不同的是李泽厚,他翻译成了“实践”。

王蒙比较可爱一些,他译成了温习与实践”,当过大官的就是不一样啊。

实践和温习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譬如你学习踢足球,温习就是练习,实践就是比赛,差得太远了。

所以,李泽厚得零分。王蒙反正是业余选手,重在参与。

再来说“亦”字。

钱穆和李零几乎把这一章都逐字讲解了,却不约而同地漏了“亦”字,大概这个字训起诂来比较无聊。

李泽厚和王蒙都当成了“是”字,鲍鹏山译成了“也”。

说实话,都不怎么样。

从翻译这个环节来说,大师们的表现基本上在不很给力和很不给力之间。

那么,这个“亦”字应该怎么翻译?

好,炸弹要来了,大师们眼前一黑的时刻到来了。

 

跟大师们开句不太敬重的玩笑:别人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你们的语文是不是数学老师教的?

有一种句式叫做反问句,大师们肯定是知道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是三句典型的反问句吗?不是吗?!

我感觉非常奇怪非常不可思议,为什么两千多年以来竟然从来没有人提出来这是反问句呢?

既然是反问句,那么这三句话的前面一定有问题,是什么问题?谁提的问题?

当你发现这是反问句的时候,我相信你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三句反问一定是反驳,是辩解。并且,是强烈的反驳和辩解。

现在到了解决这个“亦”字的时候了。

“亦”在这里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也”,但是这个解释使得整句的语气看上去很软很怂;第二种则是这个字是表示强调的语气助词,在句子中当成正是、就是来解读,这样的话,整句的语气就很强烈很自信。

毫无疑问,“亦”的正解是“就是,正是”。

这样解释够清楚了吗?我不知道大师们对自己的得分是否还有意见?

 

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来了,怎么认识这一章作为全书的开篇。

钱穆的说法是:这是孔子毕生为学的自述。之所以放在首位,在于强调学而实习,后代应该遵循这一点,学而时习。

李零则认为这样的编排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好像研究生入学,导师给他们训话,主要是讲学习的快乐。

鲍鹏山的说法是“人不知而不愠,是人的一种境界,一种修养。”大套话,无语。

南怀瑾和业余选手王蒙基本都没想这件事。

李泽厚倒是说得挺多,还引用了陶渊明的诗,玄之又玄,又讲起了哲学。不过我没看懂,诸位看看能否看懂,李泽厚是这样说的: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学者,学为人也,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有朋来而乐,乃至本体乃群居而非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作为论语首章,不亦宜乎?

我是怕了搞哲学的了。

我就不给大师们打分了,看完后面这段,大家给他们打分吧。

 

现在我们来完成前面的两个问题,作为反问句,前面的问句是什么?是谁提出的问题?

推理的过程太过罗嗦,我们简单一点给出最合理的解释。

从这段话强烈反问的语气我们可以知道,前面的问句是来者不善的,提问题的人也是来者不善的。

提问题的可能是任何人,但是我给出一个最恰当的人选,这个人就是叔孙武叔。叔孙武叔是谁?三桓之一、叔孙家族的家长,叔孙家族与孔子的关系一向疏远,他对孔子也一向看不起,但是特别佩服子贡,《论语》中就有两处叔孙武叔在子贡面前贬低孔子,被子贡一通训斥。

现在,我们来尝试还原现场。

当孔子给弟子们上课的时候,叔孙武叔来砸场子了。

叔孙武叔对孔子说:“孔老师,你学了这么多知识,到头来还是个教书匠,你是不是很郁闷?周游列国这么多年,像个丧家犬一样,最后灰溜溜地回来,在鲁国也没有几个朋友,你是不是很失败?你的学说没人赏识,你的主张没有人认同,是不是说明你这个人人品很差?”

基本上,这就是前面的那三句话。

这话当然要反驳,于是孔子反问道“我的学问虽然没什么使用的地方,可是我经常温习练习,不正是快乐?虽然在鲁国没几个朋友,可是常有国际友人看望我,不就是愉悦?虽然没什么人了解我认同我,可是我不生气不恼火不抱怨,难道不个君子?

现场大致如此。

 

那么,这三句反问作为全书的开篇真的没有任何深意?

当然不是,绝对不是。

这一次,先给答案。

之所以用这三句话开篇,是因为这是孔子一生的真实写照,这是孔子一生的总结,这是孔子作为君子的证明。

为什么这样说?

从某个角度来看,孔子的反驳是苍白的,首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在《论语》中就有,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夏说了:学而优则仕。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仕,就是为了发挥自己的才华,而不是拿来温习的。孔子满腹经纶而没有平台去发挥,只能不断地温习,不是很失败的事情吗?同样,孔子在鲁国很少朋友,只有卫国的朋友有时看望,不是也很孤独吗?没有人认同你赏识你,不说明你做人成功吗?

所以,这段话就是孔子一生的写照;学而时习之(学问没有发挥的地方,只能自我欣赏);有朋自远方来(国内没什么朋友)人不知(不受赏识和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一生真是足够失败。

 

可是,事情如果反过来看,就完全不同了。

学而时习之”,可是依然很快乐;“有朋自远方来”,可是依然很快乐。

前两句的意思是孔子即便不如意,也能自得其乐,这并不容易。

但是,最重要的是最后那一句。

“人不知”,可是,不愠。

不管生活怎样对待我,我不生气,不沮丧,不抱怨,不骂娘,我心甘情愿,情绪稳定,落子无悔。

不错,我的一生很失败,可是我知道自己是对的,我为自己的信念自己的理想努力过,就算失败,我坦然接受,我相信历史总有一天会证明我的正确。

要做到这一点,更不容易。

能做到这一点的,一定是个君子。什么是君子?就是具有贵族精神的人。

不抱怨,这就是孔子身上贵族精神的体现。

孔子的一生一直在反思,他也有困惑也有烦恼,不断反思的结果是他发现自己的主张与环境并不相容,可是他无法改变环境。那么,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忍受挫败?孔子选择了后者。

一生奋斗,归于失败,可是孔子不抱怨。

这,正是孔子最伟大的地方。

因此,《论语》中给出的十八条贵族标准的第一条就是:不抱怨。

所以,我们学习这一章的收获就是三个字:不抱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