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真相——地毯式轰炸各路大师(一)
(2018-11-21 08:38:04)
标签:
教育历史时评文化奴性 |
分类: 说论语 |
第一集 论语的基本问题
什么叫真相?真相就是剥下胸罩,露出——胸毛。
什么叫地毯式轰炸?就是不留死角、不留情面的轰炸。
什么是各路大师?就是被称为大师的,以及自称大师的人。
俗话说:水浅王八多,大师有很多。但是,真正配得上大师这个名头的寥寥无几,其他都是南郭先生,假冒伪劣。
有人会说,你这是不是太膨胀了,不仅要轰炸,还要地毯式轰炸。不是轰炸一路大师,而是要轰炸各路大师。
俗话说:真理都是辩论出来的,真相都是轰炸出来的。
真的大师,不怕轰炸。
真的大师,闻过则喜。
真的大师,也会犯错。
所以,大师就是用来轰炸的。
不客气地说,在解读《论语》这个方面,各路大师都有所欠缺,他们都是我轰炸的对象。我绝对不是不尊重他们,只是我以轰炸的方式表达我的尊重。
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
我想,谁是君子谁不是君子,谁是真大师谁是假大师,咱们炸一炸就都看清楚了。
有人问:你是谁?你是标题党党员吗?你的炸弹在哪里?
我就是我。
在这之前,我出版了《说春秋》七部和《说战国》五部以及《说论语》。其中,《说春秋》第七部就是“孔子世家”,我相信没有哪个大师比我更熟悉孔子。
我的炸弹在哪里?
《说春秋》和《说战国》的写作使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文化有了通常人不会有的了解和理解,所以,我知道孔子想说什么,我知道他想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我比起大师们更能理解孔子的思维方式。
我采取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的方式来解读《论语》,我用现场还原的方法去看待每一段对话。我比大师们更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更了解孔子的成长经历,更了解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更了解弟子们的个性以及弟子们之间的关系。
这些,就是我的炸弹。
源源不绝,精准制导。
闲话少说,翠花,装炸弹。
话说,大师太多,我也不能穷尽,因此只能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李零先生的《丧家狗》,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王蒙先生的《天下归仁》、鲍鹏山先生的《新读论语》和于丹女士的《于丹教我学论语》。
各位大师,下面就要开始得罪了。希望各位大师能够常常眼前一亮,而不是眼前一黑。
简单说说我对几位大师的初步印象。
钱穆是个真正的大师,学问非常正。但是囿于时代的限制,对《论语》的理解不够。
李零也是一个真正的大师,并且有所创新,尤其在训诂上着力不小,但是对历史背景不够清晰,因此难有大突破。
南怀瑾是个禅学大师,以禅说儒,难免不伦不类。此外,他对历史是真不了解。
李泽厚是个哲学大师,对历史也是真不了解。所以解读《论语》总是云山雾罩,越解说越不清楚。
王蒙解读《论语》是纯粹的读后感,历史和古文功底都不够。
鲍鹏山解读论语索然无味,毫无新意,感觉完全没有备课。
于丹以鸡汤著称,基本上一包鸡精走天下,给她一本《半夜鸡叫》也能解读出励志故事来,你还敢让她教你学《论语》吗?
大师们都在解读《论语》,那么,《论语》是在讲什么?或者说,我们要从《论语》中学什么?如果连这都不知道,你还讲解什么?
在这个问题上,钱穆的解答最好。
钱穆说:“孔子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
南怀瑾大致也是这个意思,他说:“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王蒙虽然只是写读后感,可是感觉很正,他说:“从孔子那边学做人,至今很棒。”
李零则说:“我读《论语》,目的无他,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孔子,特别是在这个礼坏乐崩的世界。”
李零训诂派的特点出来,追求真实,可是追求真实的目的是什么?没说。
不过,我喜欢李零最后那句话:特别是在这个礼坏乐崩的世界。
至于李泽厚,说实话,我看了半天也不知道他想从《论语》中解读什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感觉。
鲍鹏山自己根本没提这事,也许我看的版本没有序言吧。
于丹呢?不用说了吧。
现在我来总结,大师们的最高分只有六十五分。
为什么?
因为大师们基本上知道《论语》的内容是孔子在教学生们怎样做人,但是却不知道孔子要教学生们做怎样的人。而这,非常重要。
孔子要教学生们做怎样的人?
孔子是在宣扬什么?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孔子宣扬的是周礼,孔子教学生的是六艺。
无论是周礼还是六艺,都是用来培养贵族的,都是贵族所要求具备的行为规则和才能。
所以很简单,孔子在教学生们做一个贵族。
为什么说明白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去从《论语》中发现和归纳贵族的标准,才能按着这些标准去培养我们自己的贵族精神。
每个人都知道,从《论语》中能学到的知识并不多,能学的只是做人的道理。而大师们却不知道要学习做一个怎样的人,因而不能归纳总结,只能动一锤子西一榔头,一会说仁一会说德,说到最后就是云山雾罩,连自己都说糊涂了。
所以,我说大师们最多六十五分是冤枉他们吗?说实话,够给面子了。
有人会说,孔子的学生几乎就没有贵族,他怎么教他们做贵族?
没错,孔子的学生主要是士农工商这类平民子弟,甚至有些还是贱民,他们怎样学习做贵族呢?
孔子说了:孩子们,我们没有贵族的政治权利,我们没有贵族的经济地位,但是,我们要有贵族的精神!
这,就是孔子一生在做的事情,也是《论语》中要教给我们的无价的财富。
为什么我说我喜欢李零先生那句“特别是在这个礼坏乐崩的世界”呢?因为这确实是一个礼坏乐崩的世界,经过了几千年的专制统治和外族奴役之后,中国人的贵族精神已经荡然无存,奴才精神倒是测漏横溢。
为什么我们有了钱却依然不受尊重?为什么我们走到世界上总是被人诟病?为什么我们的足球队冲不出亚洲?为什么我们没有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已经丢失了贵族精神。
问题是,我们不是没有过。
缺什么就要补什么,缺贵族精神,就要补贵族精神。
为什么我要地毯式轰炸各路大师?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最根本的东西。
《论语》原本是我们的无价之宝,却被暴殄天物,大师们是有责任的。
所以,我将要做的,就是以地毯式轰炸各路大师的方式,来按照贵族精神的十八条标准解读《论语》。
读错了书,不如不读书。
以错误的方式读书,不如不读书。
最糟糕的是,以错误的方式读了正确的书。
《论语》就是这样一本书,这是一本正确的书,却被许多人以错误的方式去解读,被无数人以错误的方式去读。
在正式轰炸之前,我们先解决两个小问题。
第一,《论语》是谁编篡的?这个问题,大师们似乎有很多争议。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论语》就是曾参和他的弟子们编篡的。根据在哪里?整部论语,只有孔子、有若和曾参从头到尾被称为“子”,钱穆先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这个问题大师们不用再争论了。
第二个问题是大师们想要解决却从来弄不明白的,那就是为什么《论语》的排序是混乱的。钱穆曾经提过,其他人干脆假装没看见。
那么,我来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当初编篡《论语》的时候,排序是个大问题,按照什么标准来排呢?年龄、成就、辈分、财富?哪一样都不好。就像校友会聚餐,座次的排列总是令人头疼。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只排主桌,其他自由落座。这样做,既能重点突出,又能皆大欢喜。
《论语》的排序就是这样的,尽管总的排序混乱,可是第一章只有五个人出场,第一个出场的是孔子,之后的顺序是有若、曾参、子夏和子贡,看出什么来了吗?孔子,祖师爷;有若,孔子学校的时任校长;曾参,孔子学校的时任教务主任、《论语》编篡小组组长;子夏,当时天下霸主魏文侯的老师;子贡,时任中国首富、孔子学校主赞助商。
如果你懂得逻辑,如果你了解历史,如果你观察世事,这有什么难的吗?
从下一集开始,炸弹就要落下了,请大师们放下蛋炒饭,立即进坑道,火力一定比你们想象的要精准得多,猛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