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战国第五部》:第十三章盗墓贼和采花大盗-2
(2018-11-02 09:53:30)
标签:
教育历史时评文化 |
分类: 说战国 |
二十二
从墨街出来,胡乱就一直在回想刚才的事情,想起来有些后怕。
首先是墨子的办公室就让他害怕,里面空荡荡的只有穿着破烂的墨家的人,想起来好像恐怖片里的杀人密室。幸亏墨家并不是一个黑社会或者盗墓团伙,否则自己一定被灭口了。
想到这里,又想起墨子身上的味道,很难闻。
又想到自己差一点就暴露了盗墓的计划,如果这个计划暴露了呢?墨家弟子们会不会当场把自己给打死?或者把自己打个半死,扔到闲云社的旁边,然后借此说明儒家弟子都不是好东西?
想着想着,一抬头,胡乱吃了一惊。
为什么?原本是想望城北去找荀子,谁知道一路想事,竟然走错了方向,到了城南,前面就是庄子的家。
怎么办?去庄子家?还没到吃饭喝酒的时间啊。
胡乱决定回头去荀子家,刚要转身,又停了下来。
庄蒜氏从从庄子家门口出来,随着她出来的是一个少女。这少女面如桃花身如桃花,穿一身桃色长裙,一双桃花眼放射着无限的春情。
“唉呀妈呀,这不是桃花公主吗?”胡乱放大了瞳孔睁大了双眼,又想起兰陵四绝来。
桃花公主和庄蒜氏道了别,登车走了。登车的时候撩起裙子,露出一条雪白滑嫩的大腿,又向胡乱这边扫了一眼。胡乱顿时有触电的感觉,谁说古代没有电?口水流了下来。
胡乱眼望着桃花公主的车远去,直到看不见,这才想起来要走。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小胡乱子,你来了?”庄蒜氏的声音,她已经看到了胡乱。
胡乱如果这个时候再走,就太不礼貌了。
“师娘,刚才那是桃花公主吗?”胡乱一边走过去,一边问。
“是,她现在是老头子的粉丝了。”庄蒜氏等到胡乱走近了,悄悄地问。“怎么样?漂亮吧?起邪念了吧?”
“没,没有。”
“哼,虽然我叫庄蒜氏,可是我不装蒜,你才是装蒜,看你的口水都流到裤裆了。”庄蒜氏拿胡乱寻开心,弄得胡乱一个大红脸。
进到院子里,庄子正在那里哼哼唧唧地唱歌,女粉丝来看望,心情当然好。
“你看看,本来还喊牙疼,美女一来,牙也不疼了。”庄蒜氏对胡乱说。
“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什么要掩饰呢?”庄子说,招呼胡乱过去坐。
胡乱还有点意乱情迷,神不守舍的样子。
“小胡乱子,怎么今天这个时候来?有什么事吗?”庄子问。
胡乱倒也没有隐瞒,把墨子怎样让自己带话,自己走错方向等等都说了一遍。
“小胡乱子,你觉得墨子说得对吗?”庄子问。
“我觉得吧,好像挺有道理。”胡乱说,在庄子这里,他敢说实话。
“那你就错了。”庄子说,这让胡乱多少有些意外,因为庄子是他所认识的唯一一个对墨家没有偏见的人。“这世上不仅有盗墓贼,也有采花大盗或者感情骗子。按照墨子的说法,有采花大盗或者感情骗子的原因就是因为有的女人太漂亮,如果女人都很丑的话,世上就没有采花大盗或者感情骗子。所以,世上的女人都应该很丑。”
不知道为什么,胡乱感觉庄子嘴里的采花大盗或者感情骗子就像在说自己。不错,自己对桃花公主有想法,可是,谁让她打扮得那么漂亮又露大腿呢?
“庄子先生,我觉得吧。女人长得漂亮那是没办法,总不能毁容。但是,可以不打扮啊。”
“梳妆打扮是女人的天性,我见过女叫花子也要梳头照镜子的。人的天性为什么要去扼杀呢?同样,有的人愿意厚葬,那就让他厚葬好了。有的人愿意薄葬,那就薄葬好了。有什么好争的呢?”
胡乱想了想,这又是庄子顺其自然的理论了,似乎很有道理啊。
“那,先生认为,儒家弟子会不会盗墓呢?”胡乱换了个话题。
“你说呢?”庄子反问。
“我觉得吧,儒家弟子知书达礼,应该不会。”
“那,我给你讲一个段子吧。”
庄子的段子叫“盗墓笔记”。
有两个儒生是师兄弟,学习成绩挺好,还是班上的学霸。第二天要考试,别人都在熬夜复习,这哥俩一商量,盗墓去了。
边盗墓边复习,学霸都是这样。
两人趁着月光来到了他们事先确定的目标,吭哧吭哧一顿刨,把墓地挖了一个口,师弟打着火把钻了进去,师哥守在门口放风。
师弟在里面折腾了一阵没出来,眼看着天色要亮了,师兄有些着急了。
“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师兄来了两句《诗》,这是今天的考试范围,意思是:天快亮了,里面干的怎么样了?
“未解裙襦,口中有珠。”师弟也不含糊,也回了两句《诗》,这也是今天的考试范围,师兄弟的基础都很牢固。这两句的意思是:墓主的内衣和裙子还没解开呢,不过呢,嘴里含着一颗宝珠。
师兄一听,又生气又高兴。生气的是里面看来是个女尸,师弟在里面脱人家衣服,是不是要奸尸的节奏呢?这小子也太性急了,赶紧干正事啊,盗了宝贝换了钱,乔装打扮去春宫玩活的去啊。高兴的是墓主嘴里有宝珠,总算没白折腾一晚上啊。
“《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师兄又整了四句《诗》,这四句是重点复习内容,意思是:麦苗青青荡又漾,长在斜斜山坡上。活着不肯做慈善,死了还把宝珠藏。你奶奶的,要不要脸啊?
“师兄啊,这牙咬得太紧了,整不出来啊。”师弟的经验不太足,眼看着宝珠就在眼前,可是没办法弄出来。
“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挖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师兄进行了业务指导,他还是比较熟悉业务的。大致的程序是这样:左手先揪住尸体的头发,一个膝盖压住她的下巴,然后右手用铁锥敲开她的脸颊。接下来慢慢地分开她的腮帮子,兄弟,千万别弄坏嘴里的宝珠啊。
胡乱听罢,哈哈大笑。
这真是一个不错的段子。
其实,类似这样的活学活用《诗》的段子后来还有,譬如东汉时期大学者郑玄家里就发生过。
据《世说新语》,郑玄家里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不仅自己子弟,就是保姆保安等等都要学习。有一次,一个小保姆去向郑玄汇报工作,结果郑玄很不满意,罚她到院子里的水坑里站着。这时,另一个小保姆看见,问:“胡为乎泥中?”意思是“你怎么在泥里呢?”别以为这就是句屁话,这出自《诗经·鄘风·式微》,被罚的小保姆应声答道:“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意思是我去汇报工作,正好碰上他发火。这两句也不含糊,出自《诗经·邶风·柏舟》。
胡乱笑呵呵地离开了庄子家,现在他要去荀子家里了,他要把墨子的话传过去。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人。
荀子刚刚吃完晚饭,正在院子里溜达消食。
“小胡乱子,吃了吗?”荀子问,这时他的心情不错。
“吃过了,吃过了。”胡乱说,其实他没有吃过,不过荀子都已经吃过了,自己也不好意思说没吃过。
“有什么事?”
“这个。”胡乱略一沉吟,把墨子说的话学了一遍,说是墨子专门让他转告的,他相信最老师肯定能据理驳斥,所以就转达了过来。
“这个黑土,自己不敢来和我辩论,就找你来说,真是没劲。”荀子倒没有生气,只是有些蔑视的样子。
胡乱不敢再说,默默地跟着荀子溜达。
溜达了一阵,荀子这才开始反驳。
“盗墓贼为什么要盗墓?首先要弄清楚这一点。要么就是因为家里揭不开锅,要么就是吃了这顿没下顿。如果一个国家政治清明,国君懂得治理国家,这个国家粮食充足用具多余,人们根本不担心生活,那么谁还去盗墓?这个时候人们就懂得耻辱,就算墓地里都是金银财宝,也没有人愿意丧失自尊去盗取财物。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国君暴虐,老百姓朝不保夕,那别说墓地里有财宝,就是尸体都被被挖出来吃掉。所以,看问题要看根本,关键是国家的治理,与厚葬薄葬没有关系。”荀子一通大道理讲出来,十分正确。
胡乱嘿然。
胡乱知道,荀子所说的其实都是理想状态,什么时候老百姓吃饱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闹一场灾荒,就会兵荒马乱改朝换代。所以,不盗墓是暂时的,盗墓是长久的。不盗墓是偶然的,盗墓是必然的。
荀子见胡乱不置可否,欲言又止,于是停了下来。
“小胡乱子,我知道你一定有什么想法。这样吧,你说你是从后代来的,你用后来的事实说,我说的有没有道理?”荀子问,特别的通情达理。
胡乱尽量回忆着自己当年的记忆,还好,隐隐约约还有一些。
“最老师,恕我直言,您说的一半对,一半不对。”
“哦?”
“这后面两千多年,盗墓贼就没消停过,他们都喜欢掘有钱人的墓,因为墓葬比较厚。这一点,您说的不对。”胡乱说。
“那,我说的对的呢?”
“后来到了我爷爷那个年头,就不分什么厚葬薄葬了,一律砸毁盗抢了。至于原因,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
“那,我们的墓怎么样了?”荀子问,似乎有些紧张。
“孔子的墓比较惨,不仅墓碑给砸了,墓地给毁了,老人家的尸体都被挖出来吊起来了,最后烧成了灰。”
胡乱说到这里,看见荀子一脸的惊恐和愤怒。
“最老师您的遭遇还好点,骨头没挖出来,就是墓地毁了,你的棺材上面挖了一条水沟。”
“那,你说的薄葬的也被毁了的是谁的?”
“好多呢,譬如子产那不是薄葬吗?墓也被铲了。”
荀子整晚无语,彻夜难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