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急诊“不急”先要看急诊

(2014-12-18 08:17:42)

急诊“不急”先要看急诊

 

记者从北京急救中心及本市多家医院获悉,目前医院急诊科的患者中,70-80%都并不需要利用大医院的急诊资源;北京急救中心出车抢救的病人中,只有15-20%真正需要急救;因急救资源被大量占用,20%患者叫不到急救车。(《新京报》2014年12月16日)

这确实是非常尴尬的现实,一方面,大量的急诊资源被并不真正需要的人占用,另一方面,真正需要急诊的患者却难以享用,使得本来就短缺的急诊资源效用更加低下。

如何化解这一现实的难题,是个十分庞大的课题。但总体的思路应当离不开“开源节流”,即一方面增加投入,扩大急诊资源,另一方面减少无谓的损耗,让珍贵的资源真正发挥作用。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基础建设薄弱,医疗资源整体不足,人均资源占有量不仅不能跟发达国家相比,就是在同类的发展中国家里也不占优势,难以满足市民的医疗需求,“看病难”现象始终存在。不要说大医院,就是基层的医疗机构常常是人满为患。因为整体资源的不足,在急诊资源的配置上同样也是投入不够的。因此,要化解上述矛盾,必须先做大“分母”,即提升医疗资源的总量,同时实施相应的倾斜政策,尽量配足急诊资源。

显然,增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那么,就有必要做好“节流”工作,即尽力减少损耗,让“好钢用在刀刃上”。

    分析无效占用急诊资源的原因,有部分是囿于就诊的条件,如白天没有时间等等,只能选择晚上挂急诊,当然也有个别仅仅为了贪图方便,少排队或者不排队。大部分的患者选择急诊,主要还是缺少专业知识,弄不清病情的轻重缓急,更不会分级就诊。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或者他们认为的“危急状态”,选择急救、急诊也在情理之中。对此,不妨从机制上予以引导,一种是“价格杠杆”机制,即提高急诊的诊疗费用,但此举并不是单纯的涨价,而是根据病情来确定最终的收费。对确实需要进入急诊程序的患者,在后续的治疗中可以减免相关费用,这样并不增加确需急诊患者的负担。另一种是“沟通专员”机制,即通过专业人员来引导患者合理就诊。但这一做法是说易行难的,特别是在当前信任不足、医患纠纷易发的大背景下,医疗机构和沟通专员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医疗机构极有可能为了回避风险而少有作为,使得分流引导机制形同虚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