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签约成为全科医生的包袱
(2014-11-03 19:54:44)莫让签约成为全科医生的包袱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出台规定,每名全科医生在服务能力范围内要签约一定数量的居民,要求符合签约条件的全科医生在今年12月20日前签约1000名服务对象。(《今日早报》 2014年11月2日)
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生,主要职能是向服务区域内的每个成员提供连续性和综合性的医疗照顾、健康维持和预防服务,这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具有重要意义。但全科医生制度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2011年我国才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目前面临着数量严重不足、机制不够健全等实际的困难,还难以满足居民基本的医疗需求。杭州市从制度层面出台规定,对全科医生的工作提出要求,体现了政府理念的转变,以及对全科医生工作的重视。
但对工作的重视,并非一定要体现在全科医生与多少居民的签约上。在两个来月的时间里,要求每位社区全科医生与服务区域内的1000名居民签约,肯定会给人带来疑问,比如与1000名居民签约现实吗?如何来保证后续的服务质量?从报道所提供的实例来看,这些疑问都是非常实在的。我们担心的是,如果一味强调签约的数量,那么会不会让全科医生不堪重负,甚至为了完成任务而粗制滥造、弄虚作假?
这并非杞人之忧,既然是签约,那么就应当对签约对象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及时、有效地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与指导,光签一张纸,那是毫无用处的。如果管理部门未经调研,想当然地出台指标,非但无助于工作的促进,反而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妨碍年轻的全科医生制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因此,与其下指标,还不如在发展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上下点真功夫,把基础打扎实了,让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造福于民。
首先,要提高全科医生的知名度。全科医生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大部分居民对此了解不多,信任不够,虽然居民需求旺盛,却还难以作出令人满意的回应。表现在现实中,社区卫生站、小医院空空荡荡,而大医院人满为患,这既有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原因,也有居民求医心态不理性的因素,但与居民对全科医生的不了解、不信任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居民了解、接受全科医生,与全科医生建立真正的“朋友式”关系。
其次,要提高全科医生的能力水平。由于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一定的周期,短时间内尚难以满足基层的需求,如今的不少所谓全科医生也是由原来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转岗而来,这既有可能存在业务不熟的问题,也可能存在服务方式不适应的问题,让“全科医生”名不副实。加快提高能力水平的步伐,建立一支值得信任的全科医生队伍,应该是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
再次,完善全科医生的职业保障不可或缺。全科医生长期工作在基层,工作繁琐,任务重、压力大,如果不能建立起完善的职业保障机制,将严重影响队伍的稳定性。比如,在职称的晋升、待遇的提高等方面,必须出台相应的措施,让他们同样也有稳定的工作基础和发展前景,才能真正留住人、留住心,真正让他们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真正成为每一位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
最后,还应当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合理的考评机制,既能起到激励作用,又能为他们减去不必要的负担,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从事本职工作。全科医生的工作琐碎,常常每天连轴转,却难以统计工作业绩。因此与其考核他们的签约人数、上门次数等数据,还不如直接听听居民的评价。毕竟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全科医生是否尽责尽心、热情周到,与其直接接触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