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谣言需要更多专业声音
(2014-07-03 20:46:23)戳破谣言需要更多专业声音
27日,微信、微博流传一条“北医三院医生车上抢救产妇,与家属产生纠纷,被南京法院判定为非法行医并赔偿”的帖子。(《新京报》2014年6月29日)
28日,帖子中涉及的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发表声明,声明南京两级法院未受理过被告“李芊”,或任何医生在列车上因救人而引发的诉讼,涉及的另一方当事人北医三院也同时发表声明,该院没有名为“李芊”的医生,由此可见,这个在网络上被疯转的帖子,真实性值得怀疑。
但当事人的辟谣并未阻止谣言的继续疯传。分析这个帖子,可以发现很有“技术”特点。一是利用了当前医患纠纷多发的热点,放大了信任缺失的危害,并将其引向司法不公。这些因素每一样都抓人眼球,组合在一起,非常具有杀伤力。二是谣言编得有模有样,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齐全,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三是利用了公众的心理弱点,比如“宁可信其有”的怀疑心理,迎合公众相象的从众心理等等,再加上一些敏感的地点和特定的人物,极易让人产生联想,与以前的相关事例联结在一起。可见,造谣者也是煞费苦心,用心极其险恶的。
对此类谣言,很有必要追根溯源,追究造谣惑众者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要及时辟谣,防止谣言不良影响的扩大。当事一方主动现身辟谣,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就像南京法院和北医三院,同时发声对帖子所涉之事予以否认,就是极好的方式。但显然,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这只是当事人一方的说法,不足以消除人们的怀疑,更何况凡有所谓的负面消息曝光,当事人予以立即否认已经成为某些部门的“标配”,难以令人信服。另一方面,要证实自身的主张,需要的是“证据”,也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这是面对理性不够的民众时最好的方式。只有“证据”过硬,才能自证清白。
由此可见,面对谣言,主动发声固然重要,但更需要专业发声。我们注意到,在对这一事件的报道中,《新京报》引用了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孙佑海的观点,从专业角度分析了帖子存在的多重法律漏洞。比如非法行医属于刑事案件,而赔偿则是民事案件,这是两个不同的法律程序。再比如行政复议是行政救济程序,不可能在法院二审之后再次提起。正是这样的“技术派”分析,才是辟谣的“好声音”。
普通民众或受制于专业知识的缺乏,或易被误导,不应受到过多的指责。但作为专业人士,有责任在不实的信息面前提出专业性的质疑,给非理性的民众情绪注入一针清醒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