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您了,别总否认行不行?
http://186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8/8/9/22/u49189588_1326317867eg215.jpg
窗外“梅超风”兴风作浪,电脑屏幕上也颇不平静。今天打开一家大型门户网站,首页上齐刷刷四条新闻占据了前列,很是引人注目。其实这四条新闻跟“梅超风”都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虽然发生在天南地北不同的地方,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否认”,而且都是政府机构在发出“否认”的声音:铁道部否认动车事故伤者赔偿款扣除医疗费(中国广播网)、北京文物局否认故宫私卖5件宋代书札(《京华时报》)、杭州否认以吊销牌照威胁停运出租车司机(中国广播网)、甘肃天水否认将交通事故上报为泥石流灾害
(《新京报》),可谓“否声一片”。
我想,这绝不是简单的巧合。新闻所涉及的事件,都是这几天的热点新闻,是民众直接关注的新闻。既然很受关注,自然会有人提出质疑,那么作为被质疑方,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也是无可非议的。但仔细阅读这些新闻,却发现了无新意,也得不到更多的信息,疑问犹在,而相关部门的傲慢、粗疏甚至漏洞百出却已经跃然纸上了。
人们常说“无风不起浪”。风从何来?一方面,人们总是相信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另一方面,某些部门的习惯做法已经让“诚信”荡然无存,走到时时处处受质疑的地步,绝对是咎由自取。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窘况”?
首要的,是政府部门还不习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本应是个常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和施行,让公开成了政府部门的法定义务。但遗憾的是,不想公开、不会公开、不敢公开的现象随处可见,活生生地放弃了话语的主动权。比如,故宫有多少家底,来龙去脉如何,如果这些信息都可以很方便地查阅,又怎会有私卖文物的质疑。
政府机关行为的不合法,更是难辞其咎。我相信,政府机关并不是不懂法,而是有意无意地在违法,有的是试探性的,故意放出点风来,看看民众的反应,有的是“顾头不顾尾”,比如为了平息民愤而大做好人。其实,像交通事故的赔偿,完全可以按照《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原则来办理。尽管人的生命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但作为赔偿还得落实到一定的赔偿金额上。如何来赔?按照法律规定办是最好的选择,伤者的医疗费如何处理,法律有着明确的规定。脱离了法律,既会大大加重人治的色彩,又可能对以后的其他有类似遭遇的公民带来新的不公。
当然,最大的可能是有着“猫腻”,有着不可示人的黑幕。太多的事实告诉人们,一些信誓旦旦的表态大都是靠不住的,随着真相的步步揭开,背后的黑幕也就大白于天下。正因为不可示人,当然也就拿不出确切的证据来,只能外强中干地吆喝几声,但诡异的是,这样的吆喝常常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
其实,辟谣的最好方式是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证明。人祸有没有栽赃于天灾,只要拿出事故现场的照片就能说明问题。有没有用吊销牌照来威胁停运司机,又怎能少了司机的真实声音?
不用事实说话,可谓当前最大的治理误区。而慌不择路的否认,无疑是给低劣的治理模式雪上加霜,让政治生态更加恶化,政府信誉严重透支。作为一名普通的百姓,我只想说,您能变得高明些吗,求求您了,别再总是“否认”行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