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满60后记忆的火车
http://182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3/18/9/7/u49189588_12f7fb15a8cg214.jpg
读了荆方的《我是60后》,脑子里突然浮现出狄更斯写在《双城记》篇首的那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描述那个曾经属于我们的六十年代。
我也是一名60后。
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人,如今已届知天命的年纪,至少也处于奔五的路途之中。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是过一座桥,那么该算过了桥顶,在逐渐走下坡路了。这个年纪,压力最大,责任最重,大多数人的父母应该还健在,但已经垂垂老矣,表现也越来越像个孩子。大多数人的孩子羽翼未丰,但已经很难沟通,甚至听不懂他们讲话的意思。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正如落花,正如流水。
在我们疲惫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有位作家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窗台,那里曾经演变四季,那里有阳光雨露,有随着蜻蜒薄翼飞翔的幻想,有我们的小伙伴,有我们的恶作剧……那便是童年:她来的时候我们懵懂无知,她走的时候我们浑然不觉。但现在回顾头来想想,童年,该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亲切、温暖、纯真、简朴,是一段可以任由我们溢美的不老时光。
《我是60后》,就是这样一列载满60后集体记忆的火车。令人惊奇的是,作者描述的不是中原开封就是华北京城的事,可一桩桩、一样样就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一样,在这里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地域差别,不论是看露天电影还是做红缨枪,也不论是抢吃油渣还是排队爆米花,就是连细节也是惊人的一致。这不知是大环境的深刻影响还是童年的心性相通?
在少不更事的孩子们眼里,60年代是个美好的纯真年代,政治风云的变幻,很少能够影响到孩子们的心情,倒是那种黑白分明的道德观和无可选择的信仰,使得很少有人敢于挑战道德的底限。在夜生日长的孩子们眼里,60年代同样是个沉重的痛苦年代,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浇灭了多少新生的火苗。有人评价说,60后,不前卫、不反叛、不颓废、不张扬。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前卫需要土壤,反叛需要思想,张扬需要底气,颓废需要理由,可我们什么也没有,只能选择“不”。
这真的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的尴尬。当我们糊里糊涂进入青春期,正好赶上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期,感觉中不是被潮流追赶,就是在追赶潮流,使得我们无暇去回忆。直到如今,才可以稍稍缓一口气。可童年经历的事,有的恐怕已经成了永远的历史,有的也许只能在所谓的传统里追寻。好在,还有荆方为我们带来的那一列火车,火车上载满了我们60后这一代人的共同的记忆。
如此说来,回忆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