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一本书该有的样子
http://51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1/7/14/11/u49189588_12e16d7e528g214.jpg
我相信,每一个行业都会有这个行业的发烧友,一直希望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的,这种极致的追求该是他们最大的成就,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乐趣。我手头拿着的这本书,应当能够完全地体现出版人的“发烧”状态。但制作者只是谦虚地说,这才是一本书该有的样子,厚重、典雅、朴素、耐看。但我分明感受到了他的掩饰不住的得意,以及幸福的哼哼声。
这本书的名字叫《童年与故乡》,制作者是《读库》的主编,江湖人称老六的出版人张立宪。
老六最大的追求大约就是把书做到“一本书该有的样子”,他曾经是体制内的出版人,后来辞职了,因为辞职,就有了实现梦想的自由舞台。因为在体制内,不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的位置,这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注定无法立足的。他辞了职,只要基本条件许可,就可以大胆地尝试,甚至为所欲为。他的这种性格,在制作《青衣张火丁》画册时早有体现。张火丁是我国著名的青年京剧表演艺术家,表演艺术正值巅峰。老六觉得应该留下张火丁的最佳状态,决定制作一本画册,于是他邀请了贺延光等著名的摄影师,采用追拍等方式拍摄了几万幅的图片,从中选择了几百幅印成画册,这个过程耗时数年,耗资无数。这么做,就是为了保证图片的质量,最原汁原味地保留住张火丁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为了保证印刷的质量,他干脆蹲在了印刷厂,盯着技术人员和工人,一点一点地调,一张一张地试,到后来印刷厂的技术人员见到老六都感到害怕了。
说了这么多,还是应当先介绍一下《童年与故乡》这本书。《童年与故乡》最早出版于1934年,作者是奥纳夫·古尔布兰生,挪威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书中收录了四十篇散文,两百多幅漫画,非常生动有趣地描述了作者的童年、家庭、学校、军队、初恋等天真烂漫的生活履历,以及北欧的大自然和它的动物、山林和纯朴粗野的农民生活。文字并不华丽,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图文并茂,尤其是其中的插图视角独特,线条简洁,很有镜头感。有幅描述作者离开家乡走向远方的画,整幅画面从上到下是一条逐渐扩张的路,路面上是作者孤独的背影,这样的镜头不要说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就是在如今的影视作品中也较为少见,完全可以作为影视创作的教科书。
该书最早的中文版出版于1951年,译者吴朗西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编辑家和翻译家。由于德文原版为手写、手绘,为了使中文译本“更加生色”,吴朗西先生便也遵从德文版体例,请好友丰子恺亲自书写配图文字。
丰子恺是大家都十分熟悉也很喜欢的漫画大家,他用自己风格独具又意趣盎然的钢笔行草,手写了全部配图文字,于是整本书珠连璧合、相得益彰。
老六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觉得很有必要介绍给现在的读者。但发现这本书几近绝迹,连图书馆里也很难见到它的踪影。虽然还有其他的译本,但由于种种可以想见的原因,已经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滋味。于是,他就动手编辑出版这本书,把一本书做成该有的样子。
整个编辑出版过程,老六写了一篇数千字的编辑手记,详尽地记述了该书编辑制作的每一个细节。比如,选用的是哪一个版本,如何解决版权问题,如何选纸,如何印刷等等,事无巨细,一一道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是版本的选择,因为每一次重印都会使图片有稍些的变形,因此最终选用了1934年德文版的图片和版式,1951年中文版的书写,一点点扫描、修复、整理、拼接在一起,使其最大程度地接近原版。二是选纸。老六感觉到原版的纸张温润、爽利、厚实,于是也希望拿这样的纸张来制作,但遍寻无着,只能拿着原版书让中国造纸研究所来鉴定,虽然已经无法找到原版书所用的纸张,但还是找到了一种基本接近的150克特种纸作为替代品。如果对纸张的技术指标没有概念的人,是很难理解150克特种纸的物理状态的。我仔细地摸了一下,感觉十分古朴醇厚,初看有宣纸的质感,却有厚实得多,印刷在上面的线条就像用钢笔手写在上面的一样,有一种明显的凹凸感。三是装订。这是一本硬皮的精装书,却可以随意地翻开平整地摊开,这大约是书本制作的难点之一。为了寻找合适的封脊用的布料,老六还曾寻访到纺织重镇盛泽呢。
如此心细如发,如此吹毛求疵,制作出来的书能够不是精品吗?难怪有网友会说,如果李书福请老六去当总经理,造出来的车绝对不会逊色于沃尔沃的。这样的书捧在手中,不要说读,就是看看也是赏心悦目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