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个还是批评有司的稿子,祝贺新年来临。
洁本《三字经》更不利孩子健康成长
http://511.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0/12/31/9/9/u49189588_12df19ff61cg213.jpg
山东省教育厅29日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前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山东商报》2010年12月30日)
在山东省教育厅看来,这种所谓的糟粕性内容就普遍地存在于《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的发蒙读物之中,因此要求不能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给学生诵读。换句话说,学生读到的只能是经过老师删减之后的“洁本”。
《三字经》等传统的发蒙读物,虽然成书于数百年之前的封建社会,但由于讲述的都是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常识,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华,所以直到现在仍能深得民众喜爱。近几年提倡的经典诵读活动,本意就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滋润孩子的心灵,培育健康的民族精神。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在《三字经》等一些传统的读物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够科学、不够健康的内容,甚至与现行主流的观念相左的东西。对此,教育管理部门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并无不妥。但如何去除糟粕,并不是简单的删节就能万事大吉的。
简单的删节,透露出的是管理者的洁癖思维。遗憾的是,在洁癖思维的指引下,非但找不准准确的定位,反而有可能办出愚蠢的事。显然,山东省教育厅的官员过分夸大了经典的作用,无论是《三字经》还是《弟子规》都不会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圣经”,如果能够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一些传统文化,懂得一些最基本的为人处事的准则,那已经是十分了不起的成效了。至于那些所谓的糟粕,也绝对不是全部来自于经典。现如今,不要说电视网络上那些来势汹汹无孔不入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就是现实生活中能够让孩子直接耳闻目睹的事件人物,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有违社会公序良俗的种种丑恶因素,其影响力要大大高于一本原汁原味的《三字经》。
也正因为现实当中有着太多的糟粕、太多的丑恶需要心智尚没有完全成熟的孩子去甄别、去面对,给孩子打点预防针,提高其免疫力就显得非常必要。笔者以为,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就应该把全本的经典给孩子们,让他们在接触的过程中学会选择性地吸引。当然,在此过程中,师长们的引导显得更为必要,比如对《三字经》中宣扬的“忠、孝”观念,师长们应当进行充分的讲解,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吸收,而不是囫囵吞枣。至于像“人之初是不是性本善”,不妨让孩子学会辨证的思考。一味的呵护,过度的热心,就像在温室里培养禾苗,让孩子失去了天然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更加不利于今后的健康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