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

(2011-11-07 16:59:35)
标签:

摄影

西藏

南伊沟

风景

纪实

旅游

麦克马洪线

分类: 好摄之图

    南伊,藏语意为“仙境”。南伊沟它位于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的南伊珞巴民族乡,距八一镇大约七十多公里。是喜马拉雅山脉无数个美丽的沟谷之一,南北走向,纵深40多公里。南伊沟实际上是在原始森林里流淌着的一条细长清悠的溪水,叫南伊河,河水两旁古木参天。沟内生态保护完好,气候湿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平均海拔2500米,被誉为“中国绿色峰级的森林浴场”,“地球上最高的绿色秘境”,南伊沟景区全程皆为高原原始森林,保存了最多的只有在无污染原生态环境下才能生长的植物——松萝,以及上千种珍贵药材。南伊沟又有着“藏地药王谷”之称,传说藏药始祖宇妥·云丹贡布曾在此地炼丹并行医授徒,是神秘藏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南伊沟还有一大特色是这里居住着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在2000年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的珞巴族只有2900人,目前最新统计为3100人。珞巴族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在1985年以前还生活在森林之中,过着结绳记事,刀耕火种的生活。后来,政府为他们修了房子,经多次动员,山林中的珞巴族群众才逐渐搬迁到了南伊沟内村里,过上了现代人的生活。

    南伊沟还是距离麦克马洪线最近的风景区。南伊沟景区紧靠印占区,景区内南伊河便是从印占区流入。据说在南伊沟翻过南边的一座山,最多30公里,即可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印占区。所以进入南伊沟,必须接受边防部队的检查,身份证交边防部队暂管,没中国身份证及外宾等不得进入南伊沟景区。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1.美丽的雅鲁藏布江。从八一镇到南伊沟,先顺着尼洋河到雅鲁藏布江,然后沿雅鲁藏布江逆流而上,在米林附近跨过一座桥,导游说这是战备桥,该桥有部队站岗,不能摄影,所以没敢拍照。过桥后有一个不大的机场,这就是林芝的米林机场,该机场原为军用,现军民两用,有成都和拉萨的航班在此起落。再往前经过米林县不远就进入南伊乡。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2.从南伊乡顺一条小河往南就进入南伊沟。这是从米林往南伊沟路上的风景,如不是看到田地里飘扬的经幡,还真看不出这是在雪域高原的西藏。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3.进入南伊沟。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4.南伊河,从南边的印占区流入,顺南伊沟流向雅鲁藏布江,最后通过印度流入印度洋。许多人,包括景区导游及网上的一些资料都说它是从印度流入,又通过雅鲁藏布江流回印度。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从南伊到中印边界还远得很,边界线附近的海拔高度只有几百米,更何况还有高高的喜玛拉雅山脉阻隔,水是不可能从低处往高处倒流的。实际上,南伊河发源于喜玛拉雅山的北麓,也就是说,南伊河的源头在麦克马洪线附近,那儿从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只是被印度霸占着。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5.景区内的珞巴族村庄。每家都是一个小院,小院内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小楼,这些建筑都是福建省援建的。为了减少污染,景区内不允许外车进入,只能乘坐景区内的电瓶车,但村民自己的车除外。我就看到有的村民家门前停有微型小货车和摩托车。电瓶车的驾驶员和导游都是当地的珞巴族村民,旅游给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我问我们车上的导游,一个珞巴族小女孩,她说一个月有两千多元。在这么偏僻,消费不高的地方,收入还是可观的。想想20多年前,珞巴人还住在山林中用木头和竹子搭成的简易住房里,过着刀耕火种般的原始生活。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6.珞巴人很喜欢花,许多小院内都是种満了鲜花,非常美丽。还有些种得有果树,结满了果子,电瓶车一晃而过,没能拍下来。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7.在南伊沟,处处开满鲜花。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8.这是西藏随处可见的格桑花,西藏各族人民最喜欢的花。我在林芝博物馆看到介绍,这种花学名叫波斯菊,大概是从伊朗传过来的,但在拉萨,好象又叫它八瓣梅。在西藏,叫不出名字的花大家都叫它格桑花,所以叫格桑花的人更多。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9.我也喜欢叫它格桑花。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10.这是珞巴人以前居住的草屋,当然是现在搭建来供游人游览的,所以里面已经有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如铝合金窗,白铁管做的排烟筒,洗衣机等,有点不伦不类,所以我也没进去拍照,就在外面拍了一张。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11.南伊沟的原始森林。这儿气候湿润,植被繁茂,躺在地上的枯树也长满了厚厚的青苔。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 12.树上到处都挂着象纱丽般轻飏的松萝,松萝是一种寄生植物,它随风飘荡,飘在大树上,然后靠吸大树的养分生存,被吸去养分的大树会枯竭而亡。但松萝对环境的要求极高,空气中有一点点污染就不能存活,被称为“生态环境衡量器”。在南伊沟,遍布着松萝,标志着这里有着最原始,最纯净的生态环境。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

13.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14.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 15.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

16.南伊河从原始森林中穿过。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 17.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 18.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19.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20.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21.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22.这片草地称为“天边牧场”。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23.“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南伊沟多变气候的真实写照。从沟口到“天边牧场”,天气不断在雨晴中变换。牧场一直笼罩在霏霏细雨中,浓密的云雾氤氲在山间飘荡。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24.细雨也使森林、草场非常清新,翠绿。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25.在饱含负离子的森林氧吧里中漫步,绝对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26.漫步林中,享受着大城市里呼吸不到的新鲜湿润空气。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27.我不信佛,在寺庙里,我体会不到心灵的宁静,只有在这儿,世俗的一切烦恼都已烟消云散,无论身体还是心灵,都得到升华。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28.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 29.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30.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31.“天边牧场”是南伊沟景点的尽头,再往沟里走,在一个叫来果桥的地方,有边防部队守着,再往里走,翻过山,就是麦克马洪线的分界,过了分界,就是印度实际控制区了。那边一定有更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更美丽的风景,可惜,我们不能前往......

 

关于麦克马洪线

    说到南伊沟,不得不说说麦克马洪线。因为在游览南伊沟时,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把麦克马洪线当成了中印的边界线。在从拉萨到到林芝的车上,导游提到我们要去的南伊沟时说,我们要到中印边界走一遭,实际南伊沟离中印边界至少还有100公里以上。他说的中印边界,就是麦克马洪线。在南伊沟,当地导游也指着南边的山说,山那边是印度,南伊河是从印度流过来的。她指的印度,实际也是指的麦克马洪线以南,被印度占领的我国领土。这样的误导,让许多去南伊沟旅游的游客都以为,他们到了中印边境,他们回去对亲朋好友的谈论中、在网上的帖子中都把印占区说成了印度。那真是悲剧。

    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是1914年在印度召开的有中国中央政府、西藏地方政府和英国三方代表的“西姆拉会议”上,由英印政府外务大臣麦克马洪泡制出来的一条所谓的中国和印度边界线(当时印度为英国殖民地)。这条线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处,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去。

    但“西姆拉会议”所形成的条约及所附的以“麦克马洪线”为边界线的地图,当时的北洋政府外交部表示“政府不能承认,应即声明取消”。在7月3日的正式签字会议上,中方代表陈贻范拒绝签约,7月3日、7日,中国驻英公使两次照会英国政府,“并不能承认未经中国政府承诺之英藏所签之约或类似的文牍。”

    在包括印度地图在内的上世纪上半叶的各种地图中,中印之间的边界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得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线而行,在这条传统习惯线北侧地区长期以来归中国行政管辖。1905年出版的“印度行政区划图”中,中印边界东段的画法与中国的地图一致。1929年大英百科全书(第14版)中中国全图的中印边界东段部分与中国出版的图一致。而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把“边界”向北推移了大约100公里,大体沿喜马拉雅山脊线走向,把历史上长期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英属印度。这条线因为没有正式签约,既不具有国际法的效力,也理所当然地被中国历届政府所拒绝。

  尽管尼赫鲁1958年曾据此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但是就在尼赫鲁自己著作的附图中,对这段边界的表示也并未支持这种要求。在尼赫鲁所著《印度的发现》1951年第三版插图中,有“1945年的英属印度领土及各土邦”一图,图中所示不丹以东的中印边界同中国地图完全一致。

  1950年印度测量局出版的“印度地图”中,在中印边界东段出现了以“未定界”表示的“麦克马洪线”。到1954年印度测量局出版的“印度政治地图”中,“未定界”却变成已定界了!

  这种在没有双边约定的情况下,单方面更改边界并提出领土要求的做法,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是十分罕见的。

    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到约100公里处两国传统的边界线,被印度非法占领的我国领土,我们一般称为藏南地区,约有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台湾岛、6个北京或者10个英阿争议马尔维纳斯群岛。印度政府在中印冲突之后单方面大批移民至此(移民人数凤凰周刊资料称约为700万,网络相关资料称约为200-300万),印度称之为“阿鲁纳恰尔邦”,定居在这里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总和还多两倍。造成占据领土的既成事实。这片领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有资料称这片领土的森林资源占到整个西藏森林资源的40%,更重要的是,这里是藏传佛教两大最高宗教领袖之一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故乡,为藏民推崇无比。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    这是中国藏南地区的卫星地图,其中粗红线为国界线,细红线为麦克马洪线,国界线与麦克马洪线所围起来的区域就是被印度霸占着的中国领土。

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    这是上一张卫星地图的局部放大。图上的红线为麦克马洪线。从图上可见南伊河的源头紧挨着麦克马洪线的,那儿属于中国领土。所以称南伊河从印度流入是错误的。

 

(以上的资料及地图来自互联网)


我的相关博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