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藏--南伊沟(摄影)
标签:
摄影西藏南伊沟风景纪实旅游麦克马洪线 |
分类: 好摄之图 |
1.美丽的雅鲁藏布江。从八一镇到南伊沟,先顺着尼洋河到雅鲁藏布江,然后沿雅鲁藏布江逆流而上,在米林附近跨过一座桥,导游说这是战备桥,该桥有部队站岗,不能摄影,所以没敢拍照。过桥后有一个不大的机场,这就是林芝的米林机场,该机场原为军用,现军民两用,有成都和拉萨的航班在此起落。再往前经过米林县不远就进入南伊乡。
2.从南伊乡顺一条小河往南就进入南伊沟。这是从米林往南伊沟路上的风景,如不是看到田地里飘扬的经幡,还真看不出这是在雪域高原的西藏。
3.进入南伊沟。
4.南伊河,从南边的印占区流入,顺南伊沟流向雅鲁藏布江,最后通过印度流入印度洋。许多人,包括景区导游及网上的一些资料都说它是从印度流入,又通过雅鲁藏布江流回印度。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从南伊到中印边界还远得很,边界线附近的海拔高度只有几百米,更何况还有高高的喜玛拉雅山脉阻隔,水是不可能从低处往高处倒流的。实际上,南伊河发源于喜玛拉雅山的北麓,也就是说,南伊河的源头在麦克马洪线附近,那儿从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只是被印度霸占着。
5.景区内的珞巴族村庄。每家都是一个小院,小院内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小楼,这些建筑都是福建省援建的。为了减少污染,景区内不允许外车进入,只能乘坐景区内的电瓶车,但村民自己的车除外。我就看到有的村民家门前停有微型小货车和摩托车。电瓶车的驾驶员和导游都是当地的珞巴族村民,旅游给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我问我们车上的导游,一个珞巴族小女孩,她说一个月有两千多元。在这么偏僻,消费不高的地方,收入还是可观的。想想20多年前,珞巴人还住在山林中用木头和竹子搭成的简易住房里,过着刀耕火种般的原始生活。
6.珞巴人很喜欢花,许多小院内都是种満了鲜花,非常美丽。还有些种得有果树,结满了果子,电瓶车一晃而过,没能拍下来。
7.在南伊沟,处处开满鲜花。
8.这是西藏随处可见的格桑花,西藏各族人民最喜欢的花。我在林芝博物馆看到介绍,这种花学名叫波斯菊,大概是从伊朗传过来的,但在拉萨,好象又叫它八瓣梅。在西藏,叫不出名字的花大家都叫它格桑花,所以叫格桑花的人更多。
9.我也喜欢叫它格桑花。
10.这是珞巴人以前居住的草屋,当然是现在搭建来供游人游览的,所以里面已经有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如铝合金窗,白铁管做的排烟筒,洗衣机等,有点不伦不类,所以我也没进去拍照,就在外面拍了一张。
11.南伊沟的原始森林。这儿气候湿润,植被繁茂,躺在地上的枯树也长满了厚厚的青苔。
12.树上到处都挂着象纱丽般轻飏的松萝,松萝是一种寄生植物,它随风飘荡,飘在大树上,然后靠吸大树的养分生存,被吸去养分的大树会枯竭而亡。但松萝对环境的要求极高,空气中有一点点污染就不能存活,被称为“生态环境衡量器”。在南伊沟,遍布着松萝,标志着这里有着最原始,最纯净的生态环境。
13.
16.南伊河从原始森林中穿过。
17.
18.
19.
20.
21.
22.这片草地称为“天边牧场”。
23.“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南伊沟多变气候的真实写照。从沟口到“天边牧场”,天气不断在雨晴中变换。牧场一直笼罩在霏霏细雨中,浓密的云雾氤氲在山间飘荡。
24.细雨也使森林、草场非常清新,翠绿。
25.在饱含负离子的森林氧吧里中漫步,绝对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26.漫步林中,享受着大城市里呼吸不到的新鲜湿润空气。
27.我不信佛,在寺庙里,我体会不到心灵的宁静,只有在这儿,世俗的一切烦恼都已烟消云散,无论身体还是心灵,都得到升华。
28.
29.
30.
31.“天边牧场”是南伊沟景点的尽头,再往沟里走,在一个叫来果桥的地方,有边防部队守着,再往里走,翻过山,就是麦克马洪线的分界,过了分界,就是印度实际控制区了。那边一定有更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更美丽的风景,可惜,我们不能前往......
关于麦克马洪线
尽管尼赫鲁1958年曾据此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但是就在尼赫鲁自己著作的附图中,对这段边界的表示也并未支持这种要求。在尼赫鲁所著《印度的发现》1951年第三版插图中,有“1945年的英属印度领土及各土邦”一图,图中所示不丹以东的中印边界同中国地图完全一致。
1950年印度测量局出版的“印度地图”中,在中印边界东段出现了以“未定界”表示的“麦克马洪线”。到1954年印度测量局出版的“印度政治地图”中,“未定界”却变成已定界了!
这种在没有双边约定的情况下,单方面更改边界并提出领土要求的做法,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是十分罕见的。
(以上的资料及地图来自互联网)
我的相关博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