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背着狐狸走——把想象当成现实
3岁的咪咪在摆弄他的毛具,让小黄鸡和狐狸一起赛跑,狐狸累了,咪咪于是对小黄鸡说:“狐狸比你小,你背着他走吧。”一旁的阿姨见状,告诉咪咪应该让小狐狸跑第一,抓到小黄鸡。咪咪不肯,阿姨苦口婆心地告诉咪咪:狐狸会吃了小黄鸡的!咪咪大哭起来,好好的游戏终止了。
不揭穿的理由:
儿童就是充满了好奇和想象的,只是3岁以前的儿童想象水平还很低,而且经常与现实分不清,甚至会与常规、常识不符。这时如果成人急于提醒孩子,往往会破坏了孩子的游戏和兴致。当儿童在游戏中把自己的想象当作真实的生活时,他们不仅体验到了愉快,语言和想象也在进一步发展,成人此时就是要鼓励孩子的游戏和想象。
变通方法:
阿姨先不介入咪咪的游戏,等到咪咪自己主动停止了这个游戏以后,在她情绪好时,再把书里的知识讲给她听,增加孩子对动物的了解。
我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用错误的知识游戏
2岁半的梦梦把大大小小的瓶子罐子一个接一个摆放着排起了长长的队,妈妈认为应该按照大小、高低进行,还要区分出瓶子、罐子的不同。于是妈妈开始帮梦梦按大小排队。梦梦推开妈妈的手。妈妈又要替梦梦把易拉罐、塑料瓶归类,梦梦急了,把所有的瓶子都踢倒了。
不揭穿的理由:
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在简单的数概念、物体大小概念、空间知觉等方面有初步发展,需要摆弄实物获得这些知识。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会经常犯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成人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候插入教学,儿童会被迫停止活动,概念的理解就变得更加困难。重要的是,儿童需要自己在不断探索中顿悟,修正错误,积极整合新知识。
变通方法:
梦梦给瓶子排队是掌握顺序的过程,妈妈应该先表扬她。等梦梦体会到成就感后,再逐渐教给她正确的排序方法。
那玩具是老师奖给我的,不是我自己拿的——无意识撒谎
棋棋从幼儿园带了几个玩具回来,说是今天他表现好,老师奖励给他的。妈妈感觉不对劲,第二天送棋棋上幼儿园时,私下里问了老师,老师说她没有奖励棋棋,是棋棋自己把园里的玩具带走了。
不揭穿的理由:
儿童的说谎可能是因为无知、害怕或推脱责任而导致。从儿童的心理发展上看,首先他们是把想象的事情即兴当作现实;再有,儿童出于让成人(比如父母、老师)高兴,或者在弄坏东西怕父母批评而逃避惩罚时,也会撒谎;还有,儿童的自我中心使他们把玩具、食品都归为己有,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拿别人甚至是商场的东西,认为是自己的。
变通方法:
撒谎肯定不是值得鼓励的行为,父母要及时调节处理的方式,才会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棋棋妈妈不要当众指责孩子,要心平气和地告诉棋棋:这些玩具放的地方应该是在幼儿园。
3岁半的扬扬和妈妈在公园里玩,有几个小朋友在玩滑梯,妈妈鼓励她也去玩。扬扬不太情愿地去了,却只滑了一次就跑回到妈妈身边。妈妈问扬扬怎么不滑了,她低声说滑梯没有意思。妈妈说你不是总想滑滑梯吗?扬扬坚持说她觉得滑梯太简单了。妈妈知道扬扬是害怕了,但并没有揭穿她。
不揭穿的理由:
孩子在遇到困难或表现出胆小时,他们可能会采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辩解,做父母的即便知道也不要马上指出。就像大人有的时候要掩饰一样,儿童也有这样的需求。况且,一旦当你指明孩子胆子太小了,这种反复的强调如同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胆小退缩,她会更胆小。
变通方法:
忽略不提是减少乃至削弱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乐乐妈妈的做法就很明智。以后,她可以先训练扬扬从一半的高度或者是小而矮的滑梯上慢慢滑下来,直到她有了安全感,再逐渐让她玩大滑梯。
心理专家特别提醒:
不必立即向儿童揭穿事情的真相,目的是保护儿童的自尊。自尊是儿童对自我能力和价值的评价,它既来自儿童自我内部的评价,也来自外界对儿童的认同,它影响着儿童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发展。儿童的自尊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的,越小就越需要成人细心呵护容易受到伤害的心灵。正确对待孩子的成败体验,多给孩子留面子,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难堪,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自尊自信。
后一篇:献给大家过年最受欢迎的菜哦(图)